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4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破解“高原水塔”缺水之困

  • 發佈時間:2015-02-17 04:29:35  來源:四川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 王成棟

  川西北高原素有“高原水塔”之稱,“可説起來或許大家都不信,‘水塔’也缺水。”2月11日,省農水局抗旱辦主任楊海收到了省水利廳的批復:丹巴縣嘉絨水利工程選址在大金川支流巴旺溝、小金川支流鵝狼溝和大渡河支流莫洛溝上建取水樞紐,年總取水量385萬立方米,其中農業灌溉319萬立方米,農村生活用水66萬立方米。

  同一天獲知消息的丹巴縣水務局欣喜不已:以後,人和牲口的飲水再也不用發愁,夏季草場也有灌溉水源了!牧民李文昌也興奮地盤算著:“水源充足後,自家1600多畝草場乾草應該可以實現增産了。”

  不只是位於高原腹地的丹巴需要取水灌溉,相距不遠的理塘早在2012年就開始修建取水工程對抗“水困”。

  1

  回憶:缺水致缺草料,只得賤賣牛羊

  回憶過去3年的抗旱經歷,理塘縣水務局局長廖鵬很無奈:6年前他剛到高原的時候,很多人都羨慕,以為任務不重,誰能想到,我們是“水塔缺水”!

  2007年的11月,理塘迎來了那年冬天的第一場雪。為了躲避嚴冬,理塘縣雄壩鄉下汝村牧民索朗多吉把自家的30多頭牦牛和90隻羊全部趕下高山草甸,住進了帳篷。然而,大雪封住了草原,牦牛和羊全部斷炊。

  索朗多吉説,其實早在那一年的夏季,他就開始準備草料,但是由於缺水,自家100多畝草場才産了一萬斤左右乾草,元旦剛過,草料就已告罄。為了給牲口找口糧,他和家人每天騎著馬到處尋覓。但是,草原上什麼都沒有。

  不得已,只能購買草料。但由於買草料的人太多,乾草價格比平時翻了五倍之多,達到1500元一噸,“到後來,連買都買不到了,只能去挖草根。”2008年開春之時,草原上到處都是翻動過的草皮和裸露的沙地,無奈之下,只得賤賣了牛羊。

  那一年的遭遇,讓索朗多吉決定離開草原,去外地務工,“總比這個(放牧)有保障。”務工期間,索朗多吉很想念高原,但“實在不敢回。”

  2

  現實:水資源分佈不均,牧區面臨草場退化

  省水文局提供的數據顯示,2012年,甘孜州、阿壩州的水資源儲量為1112.13億立方米,是我省每人平均水源佔有最多的區域。

  然而,水資源分佈並不均勻,多數地區多年平均降雨量不超過500毫米。更嚴重的是,這些年來,這片區域卻正面臨著氣候變暖、過度放牧、草場退化、土地沙化等侵蝕,乾旱正在逐步襲來。楊海介紹,目前,川西北草原退化面積達到575萬公頃,佔草原面積的65%。牧區沙草地正以每年11.6%的速度向沙漠化過渡,沙化面積已達17.3萬公頃。

  缺水、過度放牧、草場退化、貧窮之間,已經形成了惡性迴圈。楊海説,由於缺乏灌溉,牧草生長緩慢,如果過度放牧,會加重草原退化速度。索朗多吉回憶,自家的牧場在雨水充沛的年份乾草畝産量能超過150斤,缺水最嚴重的時候畝産甚至不到50斤,“還不夠一頭山羊吃一週。”

  缺水,也影響了川西北牧區治沙防沙工作的進一步推進。色達縣林業局天保中心主任胡敏感慨:如果有水,治沙成本應該能節省一半,“我們試過,灌溉過的草籽成活率能提升40%以上。”

  楊海認為,破解高原牧區貧困、生態危機的關鍵在於提升牧草産量,而提升牧草産量的關鍵,就在於水。

  3

  出路:修建小水利工程,乾草畝産增3倍

  如今,索朗多吉已經返回了下汝村放牧,促使他回來的,就是在離村子不到一公里遠的地方修建的攔水壩和自家草場裏的噴灌設備。

  在高原水塔上修建小型水源工程,讓水均勻地滋潤草原,這就是理塘縣給出的答案。

  這種方式行不行?

  根據監測,經過科學灌溉的草場,每畝年産乾草400斤,而天然草場的産量只有100斤,“增加了3倍。”當地政府提供的數據顯示,取水樞紐建成于2012年8月,當年僅發揮四個月功效,就讓牧民每人平均增收68.4元,此後每年牧民年收入增加30%。

  高原上該如何修建灌溉設施?記者看到,下汝村的取水壩攔水壩所在位置,比附近的草場高出30米左右。廖鵬介紹,取水樞紐建於高處,水可以自流,這樣就節省了運作成本。此外,為了調配季節性用水,取水樞紐還擁有500立方米的蓄水池。該取水樞紐還配套輸水管道71公里,能夠灌溉草地1.05萬畝。

  小開發,大保護。在高原地區逐步推廣理塘模式,開展的飼草料地灌溉建設,是破解牧區人畜用水、農業用水難題的關鍵。目前,這一模式也已開始在壤塘、丹巴、色達探索實施。

  4

  建議:建管模式還需進一步完善

  可修建灌溉設施帶來的改變並沒有讓廖鵬他們興奮多久,“雖然有效,但推廣起來卻需要一個過程。”

  數據可以為證:2012年以來,理塘縣每年新增一萬畝左右的灌溉草場。與之相對應的是,全縣有超過1200萬畝無法得到灌溉,而整個川西北牧區無法灌溉的草場達到1.3億畝。

  並且,當地複雜的地質條件和用水紅線也是另一大“緊箍咒”。“你注意到沒,我們修的都是些小的攔水壩和蓄水池。”省水利科學研究院相關負責人坦言,因為地質條件複雜、地表脆弱,且土層淺、滲水嚴重,川西北高原並不適合修建大型灌溉設施;此外,根據我省用水總規劃,整個川西北牧區用水量不得超過當地水資源總量的2%,“這是國家和省上劃定的紅線,畢竟是水塔,要涵養水源,不能用過量。”

  此外,攔水壩和取水樞紐修建完畢,並不代表一勞永逸,後期管理的難度較大。由於高原地區氣候惡劣,配套管網的損耗遠遠高於其他地區,“同樣的東西,在別處能用10年,可能我們這兩三年就不行了。”廖鵬坦言,一個小小的攔水壩和噴管網,一年的維修費用要比平原地區高一倍。

  這也引申出新的問題:包括牧區用水該不該收費?水費該怎麼定價?

  省農水局抗旱辦負責人坦言,目前大部分牧區還是採取政府投資、基層水務部門管理、用水免費的試點模式。下一步,我省將採取多種渠道,嘗試引入民間力量和市場機制,以解決高原水困,“總之,還是要靠一步步的探索,川西北高原不是一天形成的,模式的形成也要一步步來。”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