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網際網路,加速業務數據化

  • 發佈時間:2015-02-17 03:29:20  來源:浙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涂子沛

  近幾年來,由於網際網路企業的興起,中國的企業界如同一池春水,水面被吹皺、甚至攪亂了,傳統企業紛紛提出要向網際網路轉型,即企業要利用網際網路的平臺來開展業務活動。今年1月份,企業界甚至成立了“中國企業網際網路化推進聯盟”,來推動傳統企業向網際網路化轉型。

  但傳統企業究竟如何才能實現網際網路化?一個企業的線上業務和線下業務又怎樣才能融會貫通?儘管業界已經探討了一兩年的時間,面對這些問題,很多企業的領導人還是一籌莫展。

  我認為,這個切入點,現在正在變得越來越清晰,它就是“數據”,資訊技術發展到今天,網際網路化的本質和核心,其實就是“數據化”。

  不妨以網際網路的典型企業——電商為例。

  和傳統的線下實體店相比,電商的經營模式究竟有什麼不同呢?先撇開網際網路,我們會發現,電商跟實體商店最本質的區別,是電商每賣出一件産品,都會留存一條詳盡的數據記錄。也正是因為可以用電子化的形式保留每一筆銷售明細,電商可以清楚掌握每一件商品到底賣給了誰。此外,依託網際網路這個平臺,電商還可以記錄每一個消費者的滑鼠點擊記錄、網上搜索記錄,所有這些記錄形成了一個關於消費者行為的實時數據閉環,通過這個閉環中源源不斷産生的新鮮數據,電商可以更好的洞察消費者,更及時地預測其需求的變化,經營者和消費者之間因而産生了很強的黏性。

  線下實體商店卻沒有辦法做到這一點,你要問任何一家實體店的老闆:你的貨都賣到哪去了?他可能只知道一個省、一個市或者一個地區賣了多少,卻無法回答他所生産、經營的每一件商品究竟賣到了哪一個具體的地方、哪一個具體的人、這個人還買了其他什麼東西、可能喜歡什麼?換句話説,線下店即使收集了一些數據,但其數據的粒度、寬度、廣度、深度都非常有限。

  就此而言,一家電商和一家線下實體店最本質的區別,是是否保存了足夠的數據。其實,這正是網際網路化的核心和本質,即“數據化”。當然,這不是一個簡單的數據化,而是所有業務的過程都要數據化,即把所有的業務過程記錄下來、形成一個數據的閉環,這個閉環的實時性和效率是關鍵的指標。這個思想,也可以簡單的概括為:一切業務數據化。

  可以設想,如果今天有一家實體店可以把自己所有的生産行為、經營行為和管理行為全部都數據化的話,理論上,它就可以和電商比翼齊肩了。網際網路只是一個工具,其目的是數據化,通過數據化,讓一切業務都變得可以分析,從而更好掌握市場和用戶。

  阿里巴巴公司是全世界電子商務的領頭羊,擁有比美國兩家電子商務翹楚“亞馬遜”和“Ebay”加起來還大的數據,但這樣一個大數據公司,今天仍然在強調“一切業務數據化”,即認為自己的“數據化”工作還沒有做深、做透,還要用更多的數據記錄更多的商業過程。

  其實不止傳統企業的轉型,撲面而來的整個資訊經濟,無論是網際網路金融、線上教育(MOOC)、還是智慧城市,其核心都是數據化,人類將通過越來越普及的電子記錄手段建構一個和物理世界相對應的數據世界。這個數據世界在時間、空間二個維度上不斷衍生、擴大,形成一個和真實世界對應的鏡象和映射。這個數據世界可以隨時被重構、被分析,人類因此可以更好地了解過去、把握未來。

  換一個角度,我們甚至還可以斷言,隨著數據化的不斷深入和擴大,整個人類的歷史都將以數據的形式而存在,數據就是靜態的歷史,歷史就是動態的數據。因為人類記錄歷史的手段,無非就是數字、文檔、圖片、音頻、視頻等等,所有這些形式,都是數據。數據越豐富,就可以更好地再現昨日的社會、分析當時的情境。就此而言,歷史的碎片,就是游離的數據;歷史的迷霧,就是模糊的數據;歷史的盲點,就是缺失的數據。當歷史和現實都可以用數據重建、分析和解構的時候,我們就像有了一個水晶球,可以更好地發現盲點、在迷霧中看清問題、把握未來。企業如此,社會治理亦如是。

  (作者為《大數據》、《數據之巔》的作者,阿里巴巴副總裁)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