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牽手快的,“愛情”的未來在哪?
- 發佈時間:2015-02-16 01:30:54 來源:科技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打則驚天動地,和則恩愛到底!”情人節這天,憑藉豪邁的“愛情”宣言,昔日的冤家對頭——滴滴打車和快的打車愉快地牽手,成了這個節日中最受矚目的一對兒。
但俗話説,相愛容易相處難。打車軟體兩大巨頭戰略合併,它們“愛情”的未來在哪?這份“愛情”又將如何影響每個人的出行?
收“份子錢”,火候還不夠
鷸蚌相爭結束,燒錢將慢慢成為歷史,但既然要開始“過日子”,就不得不考慮賺錢的問題。
“有很多人擔心打車軟體都是免費的,盈利模式在哪。我認為這不是一個問題。”快的打車COO趙東去年撰文説。他提到了APP廣告、向司機收取提成以及位置服務(LBS)等盈利模式。
現在滴滴、快的強強聯手,是不是可以坐等收錢了?
網際網路分析師葛甲並不這麼認為。“收錢肯定要先測試市場反映,如果一説沒有補貼,很多人就不用,就不用提收錢的事了。”他認為,打車軟體不可能向乘客收錢,但是如果向司機收錢,又很容易出現新的競爭公司。如果這些公司産品不錯,同時還發補貼,快的和滴滴的用戶“分分鐘”就會轉移。
葛甲認為,打車軟體這幾年雖然發展很快,但是並沒有達到重建新秩序的程度。“網際網路的思維就是過去用戶需要花一千塊錢,你卻一分錢都不收,把現有的模式打散,讓別人無法再收一千塊錢,然後你開始向用戶收一百塊錢。”
“但是打車軟體現在並沒有做到這一點。它還沒有把傳統的牢籠打破,讓司機不用交高額的份子錢。”葛甲説,在這種情況下,向司機收第二份“份子錢”是比較困難的。
至於APP廣告,葛甲認為這部分的收益也不會太多。他分析,滴滴和快的雖然看起來市場份額不少,但是絕對量級並不大,而且並不屬於高頻的應用。“我個人認為,未來的盈利來源絕不是收份子錢,更不是做廣告,而應該是一些創新型服務。”葛甲説。
趙東提到的LBS可能是創新的突破點之一。LBS可以基於移動終端用戶的位置資訊為用戶提供相應的增值服務,移動出行軟體是這種服務的絕佳載體,但國內打車軟體對LBS的應用遠未成熟。
中國社會科學院資訊化研究中心秘書長姜奇平告訴科技日報記者,在美國,與出行相關的手機軟體已經孕育出十分豐富的商業模式。例如將移動出行與餐飲、保險、加油站等多種行業結合起來,通過LBS和大數據共用等,向這些行業導流並取得商業利潤。
“這個領域的發展空間非常廣闊,但國內的企業卻只在不到5%的空間裏打得頭破血流。”姜奇平説。
技術“護城河”,仍有待建立
用紅包打前陣,滴滴和快的在市場上的“跑馬圈地”暫時告捷,但是這些“地盤兒”的穩固性卻遭到質疑。
“這兩年的紅包大戰主要是內耗,並沒有提升對用戶的服務,也沒有提高自身競爭力。” 姜奇平説。葛甲根據觀察也得出相同結論:“國內的打車軟體在過去一年基本上沒有創新,他們都在忙著競爭,忙著給自己的支付工具導用戶。所以去年年初和年底的滴滴,在功能上沒有太大區別。”
反觀美國的打車軟體優步(Uber),一年來卻亮點頻現。葛甲介紹,優步一直在提高技術實力,而且還開發了一些創新型的業務,比如送花、送快餐等。去年12月,優步與百度簽署戰略合作及投資協議,向打入中國市場發力——成了國內打車市場的“外患”。
“快的和滴滴的産品設計遠未完善,尤其是在後臺技術方面。”葛甲從自己的打車經歷中發現了很多問題:他有一次下單叫車,費用在100元以上,一個3公里以外的司機搶了單,結果只能等著那輛車開過來,卻眼巴巴地看著附近的計程車開走;有時打車去附近的中關村,費用20元,上百個司機都收到了單子,卻因車程太短無人接單。
葛甲認為,諸如此類的技術缺陷,仍有很大的優化空間。“這需要強大的後臺技術,賦予附近車輛更多權重,讓附近的車優先搶到單,讓位置遠的車搶不到單,同時還要避免小單無人搶,大單搶得頭破血流。顯然他們現在不具備這一點。”
“補貼出來的用戶粘性,就像沙子一樣,水一來,沙子就散了。”葛甲表示,在業務或技術上沒有“護城河”,單純依賴紅包補貼,無法建立起競爭壁壘,這種市場份額很容易被別人搶走。
葛甲認為,現在兩家公司的打車軟體仍然比較簡單,至少是別人可以模倣的。如果想長久屹立不倒,保持市場份額和用戶數量,必須在技術上做好,讓人們出行體驗更佳,同時還要開發出更多有特色的創新型服務。
“從這個角度來看,合併是個好事,可以讓他們靜下心去做一些更深層次的東西。這樣才能像優步一樣開發出更好的東西,甚至走出國門去跟優步競爭。”葛甲説。
(科技日報北京2月15日電)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