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團濟南市委探索電商扶貧新路徑

  • 發佈時間:2015-02-15 07:29:00  來源:中國青年報  作者:邢婷  責任編輯:羅伯特

  在外打工4年,21歲的張玉花頭一回動了“回鄉置業”的念頭。臨近歲末,一群來自團濟南市委的年輕人攜籌劃已久的電商扶貧項目而來,試圖讓張玉花和她的年輕同伴們在家門口嘗到創業的甜頭,讓這個有300多畝鹽鹼地的小村莊摘去“貧困村”的帽子。

  興許這頂帽子戴了太久,幹了35年村支書的張洪新談起情況來有些沉重。山東商河的張鐵匠村有村民140人,41戶人家中貧困戶30戶,貧困發生率達73%。由於村裏耕地鹽鹼度高,難以灌溉,耕地産出低,全村無特色種植、養殖産業,無集體收入,甚至沒有一條硬化道路。

  更讓張洪新痛心的是,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外出打工,村子的活力日漸不足。4年前,張玉花追隨同伴們的步伐,先後輾轉青島、威海等地打工補貼家用,如今她在濟南開著一家小型網路銷售加工廠,年收入五六萬元,和所有的打工同鄉一樣,“想家卻不能長久呆下去”。

  作為團濟南市委派出第一書記對口幫扶的貧困村,張鐵匠村的現狀讓機關裏的團幹部們揪心,而其未來更讓他們牽掛。

  手頭資源較少的團組織如何給自然條件惡劣的村莊最有效的幫扶?團濟南市委的年輕人思索良久,最終,他們將目光投向了張鐵匠村的鐵藝歷史。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張鐵匠村的鐵絲網編織加工産業曾紅火一時,許多村民帶著一把鉗子、一把錘子,足跡遍及上海、南京等地,甚至遠赴日本。但後來該産業逐漸衰微。

  團濟南市委針對這一現狀,與村“兩委”研究制定了符合該村實際的幫扶發展思路,緊緊圍繞“張鐵匠”這一反映該村歷史特點內涵的文化符號做文章,將古老産業嫁接到網際網路經濟,確定“鐵藝+文化+網路”的發展定位。

  “會不會是一場作秀?”最初,團幹部們不得不直面村民的諸多質疑。直至這些年輕人在兩個月內推動村集體企業註冊“張鐵匠”商標,啟動廠房選址設計,並計劃推出一系列純手工鐵藝製品,甚至拉來了第一筆15萬元的訂單,村民們才逐漸打消顧慮。

  “現在看來,一切進展要遠遠快於我們的預想。”團濟南市委書記趙毅興奮地説,在她看來,對電商扶貧新路徑的這次初探無疑為年輕團幹部們帶來了難得的成長契機。

  對貧困村的幫扶絕不可“畫餅充饑”,更需審慎、科學的務實態度。為此,團濟南市委專門成立10人組成的扶貧小組,成員中有熟悉電商知識的,也不乏有鄉鎮工作經歷的團幹部。在一切可用的業餘時間裏,利用微信等開展“頭腦風暴”是他們的家常便飯。為及時補充知識,這些年輕人甚至專門編撰了一本農村電商知識的內部資料供學習交流。

  在一次次爭論中,一份“關於張鐵匠村電商扶貧項目的可行性報告”最終出爐,對該項目的實施模式、主營範圍、銷售渠道以及資金來源等加以科學分析,並提出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時,鼓勵村民通過資金、土地等形式入股。

  “這些年輕人給我們帶來了過去從來沒有過的新思路、新想法。”在張洪新心中,村子的未來發展規劃已經形成,他對此信心滿滿。

  這一回張洪新也終於有底氣把在外打工的青年攏到一起合計村子的發展了。2月13日,離除夕還有5天時間,張洪新把返鄉過年的張玉花和八九位打工青年召集在一起,請這些見過世面的年輕人給村裏即將開展的“大工程”出出主意。張玉花印象中,這是這麼多年來頭一回。

  “銷售渠道怎麼能打通?”“村民如何能學到新技術?”這些年輕人各抒己見,不大的村委會議室氣氛熱烈。

  該村“第一書記”、濟南市團校副校長雷勇介紹,最重要的是在3年內把成熟的電商發展整體模式真正交到村民手中。

  張洪新還有自己的“小心思”,他期待等村裏發展得足夠好的時候,外出的年輕人都願意回來,讓村莊再現生機。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