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3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再訪赤溪看“三變”

  • 發佈時間:2015-02-15 05:06:21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還是那條彎彎繞繞的白磻公路,還是那梯田般向高處盤旋的一畦畦茶園,還是那漫山遍野迎風搖曳的青翠毛竹。時近歲末,伴著零零落落的迎新鞭炮,記者驅車再次探訪赤溪這個坐落于福建福鼎太姥山風景區腳下的秀美村落。

  作為福建寧德地區為數眾多的畬族村落之一,赤溪不大,但很有名。要説緣由,是因為在這個人口不足2000人的行政村裏,曾經發生過影響中國扶貧事業進程的大事。

  30年前,一封題為《窮山村希望實行特殊政策治窮致富》的讀者來信刊登在《人民日報》上。這封來信描述的福建福鼎縣赤溪村下山溪自然村極端貧困狀況,引起了黨中央的高度關注。3個月後,中共中央發出《關於幫助貧困地區儘快改變面貌的通知》,一場波瀾壯闊的扶貧攻堅事業由此拉開序幕,下山溪自然村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

  距去年5月《經濟日報》記者第一次來赤溪採訪,轉眼已經半年多時間。赤溪村又有了哪些變化?村民新年的收入咋樣?我們決定再到赤溪看一看。

  節日前夕的赤溪,處處瀰漫著喜慶和歡快的氣氛。家家戶戶門前張燈結綵,一副副紅底金邊的對聯透著主人對新生活的滿足和期許。走在村裏寬闊筆直的水泥路上,不時有連接赤溪和附近鄉鎮的農村班車停下,扶老攜幼的一戶戶人家,手提肩扛著大包小包從車上下來。村支書杜家住説,這都是赤溪在外面打拼的村民,過去我們的村民不了解外面的世界,現在出門打工做生意已經是赤溪的常態了。許多人在外面掙了錢,要麼回來蓋新房,要麼回來投資産業,這在過去是想都不敢想的。

  30年前的赤溪村,可不是今天這個模樣。要説遠,13個自然村分散各處山頭,去一趟村部,沒個半天到不了;要論窮,村財政不僅一分沒有,而且還欠著10多萬元債務,農民每人平均年收入才166元;要講苦,家家竹木房、頓頓難揭鍋。

  今天的赤溪,群眾收入增長了56倍,村民住房由草房變成了小樓,每人平均住房面積從8.5平方米提高到21.6平方米,腳下的路從羊腸小道變成了寬闊的水泥路,全村初中以上文化程度村民增長了6倍。

  鐘品灼,鼎翌農業專業合作社董事長。這位“80後”的年輕人是赤溪的種果大戶和致富帶頭人。

  “去年的收成怎麼樣啊?”記者問道。

  “去年雨水足,光照時間長,果子長勢很好,我種的10多畝紅心蜜柚,産量有1萬多公斤,半數以上賣到外地的都在每公斤10元左右,剩餘部分就在村裏等客人到府啦!”鐘品灼喜滋滋地説。

  “這個價格你滿意嗎?”

  “過去我們也種蜜柚。可就是因為缺乏掌握科學知識和種植人才,蜜柚的品質和産量總是上不去,也就賣不出好價格。現在,這個價格應該是不錯的了。”

  “蜜柚都銷到哪些地方?”

  “過去是省內和附近地區為主。現在交通和物流方便了,來旅遊的外地遊客也多了,所以,我們的赤溪蜜柚也可以‘週游全國’啦”。

  鐘品灼告訴《經濟日報》記者,這些年他發起成立的農業合作社已經發動了當地20多戶群眾入社,總計投入資金達到370多萬元。除了蜜柚,他們的白茶、油茶、名貴苗木的種植及行銷也開始紅火起來。“群眾每年拿到手裏的現金越來越多,對合作社的信任度也越來越高。今年會有更多的農戶加入進來。”鐘品灼説。

  同樣的山水,同樣的耕地,同樣的村民。當年的赤貧村是怎樣變成今天這樣一個豐衣足食、景色秀美的富裕村的呢?“思想扶貧是基礎,政策扶貧是關鍵,産業扶貧是核心,黨建扶貧是保障”,在赤溪挂職擔任駐村“第一書記”的福鼎市農業局幹部王純華這樣概括赤溪扶貧的經驗。

  他用“赤溪三變”給我們算了一筆今昔對比賬:一是基礎設施的變化。從1995年10多個自然村陸續搬遷下山開始,赤溪的基礎設施建設就一直未停。現在,全村街區道路全面實現硬化,飲水改造、電網改造、房屋立面改造相繼完成,赤溪連接當地著名景區楊家溪的楊赤公路明年即可通車;二是增收之道的變化。曾經“地無三尺平”的赤溪,村民過去收入主要來自糧茶竹。這些年,赤溪一方面做足生態文章,利用豐富的生態林和純凈水資源,種紅心蜜柚,栽珍貴苗木,養稀有魚種。另一方面,依託附近5A級太姥山風景資源開展生態旅遊,建酒店、開飯館、搞漂流,每人平均收入從30年前不足200元增長到9430元;三是思想觀念的變化。只要是有利於赤溪發展的外來投資項目,村民們都積極響應,要地出地,要人出人。去年建設楊赤公路福鼎段,全村僅用17天就完成了測量、拆遷、安置、放款等各項工作。

  村黨支部書記杜家住是村裏的致富帶頭人,他利用當地純凈溪水養殖的25畝生態光魚,每年能夠帶來7萬元的收入。他指著自家的魚塘説,自己祖輩都居住在這裡,是赤溪扶貧開發的見證人和親歷者。

  30年來,赤溪扶貧經歷了3個階段。前10年,各級政府用就地開發的方式實施“輸血”式扶貧幫困,投資不少但收效不盡如人意;從1995年開始,政府將最為貧困的下山溪自然村22戶村民整體搬遷到赤溪的長安新村,其後20年間陸續將地處深山的12個自然村共350多戶村民遷至這裡,從根本上改變了村民的生産生活環境;2010年以來,各級政府在産業、資金、科技、人才和基礎設施等方面給予赤溪諸多政策傾斜,通過多部門協作,依據赤溪村的自然環境、資源狀況和産業特色,找準特色發展路子,合理構建項目平臺,多方爭取政策、項目和資金,推動了赤溪扶貧向縱深拓展。

  多年掛鉤福鼎的寧德市委書記廖小軍,歸納了當地近年來扶貧攻堅的“五個變化”:過去是缺基礎設施,缺能人帶路,缺扶貧經驗,缺致富理念,缺基層組織;現在是各級黨委政府扶貧攻堅有信心,幫困扶貧有思路,扶貧方式有改進,基礎設施有發展,能人大戶有作為。

  “寧德市今後持續推進扶貧開發的方針不變、整合資金資源投入的方向不變、幹部掛鉤聯繫幫扶的方法不變,將努力做到‘輸血’幫扶與‘造血’自立相結合、就地脫貧與搬遷脫貧相結合、資源開發與轉移就業相結合,走出一條符合新時期寧德實際的扶貧攻堅之路”。廖小軍説。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