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瓦當的作偽與辨偽
- 發佈時間:2015-02-14 01:30:58 來源:科技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吾心吾性
古代建築中,屋檐處都會用到一種下垂的瓦,它由兩部分構成——瓦筒和瓦面。瓦筒插到上一級瓦上,起固定作用;瓦面即筒瓦最前端的下垂部分,可起到蔽護房屋木質椽頭的效果。如遇下雨天,雨水可順著瓦筒和瓦面流下,不會侵蝕房屋。隨著古人審美水準的提高,瓦面開始飾以紋飾,這種工藝至秦漢達到高峰,後人稱之為瓦當藝術。近些年,喜歡瓦當藝術的人越來越多,瓦當收藏之風大興,但作偽之風亦愈刮愈烈。
2011年夏,因在曲阜求學的緣故,我得以經常光顧著名的江北古玩城。古玩城中石雕、字畫、古傢具、古陶器琳瑯滿目。倘若把每個店都轉一圈,恐怕沒個一週是不行的。一個雨後的清晨,我騎著自行車來到這裡,照舊從以前沒有走過的巷子開始尋覓心儀的寶貝。在一家躲在雕塑後邊的小店門前我停車走了進去。店主如夢似醒般地抽著煙,享受著難得的清涼天氣。店內物件擺放雜亂,一不小心就會碰到地上的陶罐、漢磚。看見墻角擺著幾方漢代瓦當中常見的雲紋瓦當,我便順口問了句,“老闆,這瓦有帶字兒的麼”。老闆不緊不慢地回了句“那邊桌上”。順著手指的方向,我看到被一層厚塵土敷蓋的八仙桌上很隨意地擺著一方文字瓦當。這是一方內容從未得見的瓦當,當面篆書四字,可確定的只有第一個字“光”和最後一個字“宇”。從瓦背的繩紋、瓦筒斷痕和當麵包漿看,這方瓦為漢瓦稀品無疑。“老闆,多少錢”,我壓制住內心的喜悅問道。“五百”,他似應非應地回答。經過一番並不算艱難地砍價,這方瓦以三百元成交。自認為撿了大便宜的我背上瓦當回到寓所,一連把玩了好幾天。清洗、拍照、拓印,樂此不疲。
這瓦到底是什麼文字內容,傳達了怎樣的歷史資訊是一直使我困惑的問題。在查閱工具書無果後,此瓦被暫時擱置了起來,直到看見一篇發表在1993年第一期《文博》雜誌《西漢一文字瓦當考釋》的文章,我才意識到上了“當”。
從這篇文章中得知,此瓦1975年出土于西漢茂陵霍光墓東500米處,現藏于茂陵博物館,僅見一方。把茂陵博物館中實物圖像及拓片與此相對照,我才恍然大悟。這原來是一方仿製瓦呀!首先,原瓦圈外有陽弦一週,倣瓦無。原瓦直徑18釐米,倣瓦只有15釐米,這兩點是最明顯的區別。再從文字筆畫結構上看,倣瓦缺陷也是俯拾即是。比如,“光”下部“丿”畫長短,“曜”字“白”部的大小及“亼”的寫法,“宇”字下半部“ㄜ”轉折處的處理等。
那麼問題來了,瓦當作偽都有哪些方法,我們又應怎樣甄別呢?在查閱資料後我得知,瓦當作偽的方法大體有兩種——燒制法和改制法。燒制法較為簡單,即將真瓦文字內容製成范,把范制出來的泥坯入窯焙燒,燒好後施以泥土做舊。而改制法則較為複雜,他們將價值相對較小的漢花紋瓦當鏟去圖案,然後用泥條按照真瓦筆畫的走向盤出文字。也有直接將漢瓦帶花紋一面磨平,留下殘筒及瓦背,再與事先按照真瓦范制的瓦面相拼合的。我所購買的這方瓦便是依最後一法製作,這也就是我上當的重要原因了,因為它確實有一半是漢瓦。
漢代文字瓦當辨別其實是一項需要大量實踐和較深厚知識儲備的工作。如果簡單來説的話,大體包含下述幾點。首先,應該明確漢代各階段、時期的書法風貌。漢文字瓦當一般用篆書,線條沉穩,筆畫之間的空白勻整。因制偽者多鄉野粗鄙之人,追求經濟效益,一般沒有多深的文字學知識,加之瓦當用古老的篆書字體,因此常常會出現字形錯誤的現象,如果我們在篆書字形上加以考證,往往能很快辨別真偽。其次,在質地上,漢瓦當質地疏鬆,吸水性強,而後代偽制的瓦當因在製作工藝和燒制溫度上的區別,多質地緊實,吸水性差且顏色較深,多呈灰黑色。漢瓦因長期埋藏于地下,經歷泥水侵蝕後會在瓦當面留下一些“土銹”,即附著的較堅實的泥土,這種“土銹”不易剝落,跟鐵生銹是一樣的道理。而偽制瓦當也會有“土銹”,這種土銹能看不能摸,輕輕揉搓便會向粉末一樣掉落。還有一點,由於漢瓦都是施于房檐上,當房屋傾頹後,瓦當面與瓦筒一般都會斷裂分離,所以殘斷處也是辨別的重要依據。偽作的瓦當殘斷處都是故意為之,很不自然,而漢瓦殘斷處同瓦當其他部位所形成的侵蝕痕跡是渾然一體的。
通過我的這次購瓦經歷,大家應該能感覺到,要想收穫一方心儀的漢瓦,必須多看實物、多查資料、多留意思考,才能不上“當”。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