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0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更加注重建設生態文明

  • 發佈時間:2015-02-13 05:31:40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 曹紅艷

  “更加注重建設生態文明”,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明確部署。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經濟增長速度由高速轉為中高速,經濟結構由中低端邁向中高端,發展動力由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資源環境要素投入呈下降態勢。在這樣的底色上,建設生態文明機遇與挑戰同在,如何理解“更加注重建設生態文明”的戰略部署?如何發力?《經濟日報》記者就此採訪了環保部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夏光。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這是中央作出的重大判斷。其中的一個依據,就是從資源環境約束看,過去能源資源和生態環境空間相對較大,現在環境承載能力已經達到或接近上限。夏光認為,正是從這個意義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了“更加注重建設生態文明”的部署,推動形成綠色低碳迴圈發展新方式,“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係,處理好新常態下環境與發展的關係。”

  那麼,如何處理好新常態下環境與發展的關係呢?夏光認為,要解決兩大命題。其一,如何滿足新常態下人民群眾對清潔空氣、水,安全食品的基本環境需求。這是一種新的需求。其二,以已經達到或接近上限的環境承載能力,支撐未來更高、更多的經濟發展。“第一個命題解決的是生存問題,第二個命題解決的是發展問題、經濟問題。”新常態下更加注重建設生態文明的發力點,就是要找出上述兩大命題的答案。

  解決第一個命題,在夏光看來,要做到4點:一是進一步劃清生態紅線,把生態環境的兩種功能區分清楚,多少是用來滿足生存需要的,多少是可以用來支撐發展經濟的。生態紅線既包括在國土空間上劃定開發、保護的區域,也包括對資源使用量的設定。例如,對煤炭的消耗量、污染物排放總量等的限制將會越來越嚴格,門檻也會越來越高。

  二是在劃定生態紅線後,要用嚴格的法律法規治理環境。依法治國是建設生態文明的一個基本途徑。他認為,在新常態下,“十三五”時期對環境的法治管理將從嚴從緊。因此,所有人在生態環境方面的法制意識上都要有大的轉變。

  三是要動員全民參與。今年開始實施的新《環保法》中專門有一章講資訊公開與公眾參與,這相當於打開了一個大大的閘門,把社會力量釋放出來。“過去,公眾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程度低,沒有途徑;現在,人民群眾有了更多的參與權利和渠道,必將成為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巨大力量。”夏光説。

  四是對發展進程進行整體優化。夏光談到,守住生態環保底線,僅靠在污染發生後進行治理是不行的,最重要的還是要轉變我們的發展方式。在經濟領域,要鼓勵發展綠色迴圈低碳經濟等。在政治領域,要進一步健全乾部評價和任用體系,特別是把生態文明建設的成效作為選任幹部的重要依據。在社會領域,要強調每個公民都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參與者、實踐者和受益人,從節約用水、綠色出行等具體事情做起,並積極地參與對政府和企業的監督。

  解決第二個命題,夏光認為,關鍵是建立新型的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關係,用較小的環境代價獲得更高的經濟效益。“説到建設生態文明,人們往往認為就是改善環境、保護生態。這是不全面的。發展經濟、增強國力、造福人民也是建設生態文明的題中之意”。那麼,如何以有限的生態承載力和環境容量來支撐更大的經濟發展呢?就是要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通過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來破解這一難題。

  當前,我國生態環境保護中存在的一些問題,與我國的自然資源資産管理體制有關係,原因之一是自然資源的所有權不落實,所有權人利益沒有實現。要按照所有者和管理者分開的原則,改革自然資源管理體制。“像環境容量、生態承載力等,現在已經成為稀缺的自然資源,可以像礦藏資源一樣,用市場辦法進行優化配置。”夏光認為,“不能再把它們更多地配置在低效的、消耗型的産業上面,而是要把它配置到更高效、帶來更大經濟效益的産業上去。”

  “更加注重生態文明建設,現在已經逐步從宣示理念、提高認識的階段轉入頂層設計、落實規劃的階段。”夏光説,“放眼世界,中國是追求綠色轉型和可持續發展最積極、最認真的國家,原因在於我們對此最有需求。雖然現在我們生態環境問題比較嚴重,但展望新常態下的前景,可以肯定地説,中國一定會在綠色轉型和發展方面走在世界的前列。”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