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飲消費資訊化成效初現
- 發佈時間:2015-02-12 20:29:39 來源:國際商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日前中國烹飪協會發佈的《2014年餐飲消費調查報告》指出,隨著網際網路資訊化越來越深入地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當中,餐飲消費的方式和習慣也正在發生重大變化,呈現出以下特點:口耳相傳成獲取就餐資訊首選,微網志微信平臺影響力增強;企業APP普及程度依然不理想,新消費習慣養成仍需時間;電話預訂仍是首選但比例下降,資訊化應用逐漸深入全面;餐飲消費網際網路支付比重提高,現金支付仍是主要支付手段;年輕人更喜歡分享就餐感受,優點缺點都會被網際網路迅速放大等。
目前,消費對於就餐資訊的選擇,報紙、電視、廣播等傳統媒體的宣傳作用不斷減弱。相對地,第三方點評類網站已成為消費者獲取就餐資訊的重要途徑,在2013年調查中一躍成為消費者選擇最普遍的方式,但在本次調查中卻退居其次,被經由他人介紹和口耳相傳超過。
這説明消費者面對一波一波的宣傳攻勢逐漸回歸理性,利用網站進行噱頭行銷不如口耳相傳經得起推敲,提高産品和服務品質仍然是提升企業競爭力的正理。
此外,微網志和微信平臺對消費者作出餐飲消費選擇的影響也明顯增強。不過,餐飲企業自己建立微網志、微信公眾號所取得的行銷效果卻並不全都盡如人意。受訪者中經常關注餐廳微網志、微信的比例只有8.7%,而很少關注的則接近六成。在關注的人中,不到50%是因為優惠活動有吸引力而繼續關注,有13%是側重於菜品更新、急於嘗鮮。
消費者對價格非常敏感,加大宣傳、薄利多銷恐怕仍是當前餐飲企業立足市場的首選戰略。微網志和微信平臺相對其他媒介來説運營成本幾乎為零,如果能利用好這一最為經濟的推廣平臺,餐飲企業將會受益良多。
同時,隨著O2O(線上到線下)在餐飲行業內風起雲湧,不少餐飲企業順勢推出APP客戶端服務,定位搜索、預訂餐位、點餐、支付、點評等智慧服務一應俱全,但是消費者的普及使用情況並不理想,甚至不如2013年調查結果。中國烹飪協會認為,餐飲資訊化發展潛力巨大,但是改變傳統的消費習慣還需要一個過程,眾多功能的綜合運用需要市場的積極引導和企業的耐心培育。
為了節省時間或選擇一個相對較好的用餐位置,消費者逐漸習慣於提前預訂。傳統的電話預訂方式延續了眾多預訂方式當中首選的地位,但是比重相較2013年略有下降。越來越多的第三方網路平臺和企業APP都具備預訂、點餐和支付的綜合功能,可以為消費者提供一站式服務,尤其是第三方網路平臺更受歡迎。而且,相比2013年,消費者對餐飲資訊化的應用不再只集中于預訂,正逐漸向點餐、支付等綜合功能應用深入擴展。
從支付環節來看,大部分消費者還是習慣性選擇用現金或者刷卡支付,但第三方網路平臺預付的比例有所提高。這跟前文提到的第三方網路平臺服務日趨完善、應用日益深入有關,且有些餐廳還與支付寶錢包、微信錢包等電子支付合作,主動鼓勵消費者採取這些電子方式付款結賬,在年輕一代中深受歡迎。
此外,餐飲消費日益突顯出“體驗型經濟”這一服務行業的特質,消費者的感受越來越重要,將決定市場的走向。據調查,超過半數的人會將印象深刻的餐飲消費體驗挂到網上與他人分享。如果發生餐飲消費爭議,人們已習慣於在微網志微信、點評網站上披露,而很少向消費者協會及有關部門投訴。
消費者越來越傾向於利用網際網路這一最為直觀、最為迅速的途徑為自己維權。這種情況下,企業産品和服務的優點和缺點都會被迅速放大。在當前這個適者生存、實現彎道超車還是被淘汰出局的洗牌期,餐飲企業應在追逐“盈利”的同時,找回“服務”這一餐飲行業的本質,不斷提高管理服務水準,減少和避免消費爭議,與此同時加強公關和危機處理能力,有效解決消費爭議,將不利影響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