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5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我國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提高 發明專利是贏得競爭利器

  • 發佈時間:2015-02-12 08:26: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劉松柏 杜 芳  責任編輯:羅伯特

  

  2014年,我國企業獲得發明專利授權9.2萬件,佔國內發明專利授權量的56.4%。“逾半數發明專利來自企業,表明我國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有了明顯提高,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得到了進一步體現,專利正成為企業謀求發展、參與市場競爭的有力武器。”國家智慧財産權局智慧財産權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韓秀成説。

  經濟發展的助推器

  企業興則國家興,企業強則國家強。越來越多的企業謀求運用專利這一武器,“攻城略地”搶佔市場,實現創新驅動發展。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對此有著切身體會。

  在國家智慧財産權局11日公佈的2014年度企業發明專利授權量排名中,華為再次位居第一。去年底,湯森路透發佈的2014年“全球百強創新機構”榜單中,華為首次榮登此榜單,也是中國唯一榮登此榜的企業。華為的專利優勢給公司帶來了眾多的客戶,即使在世界經濟增速放緩、國際金融危機影響仍未消除的今天,華為仍保持著逆市上揚的態勢。

  華為最新公佈的業績預期數據顯示,預計2014年全球銷售收入將達到2870至2890億元,同比增長約20%,實現主營業務利潤339至343億元。

  “華為在專利上的領先,得益於公司在關鍵和前沿領域持續不斷地投入和創新。”華為首席財務官孟晚舟説,“在過去的10年間,華為研發投入累計達1880億元。”依靠鉅額的研發投入,華為取得了顯著的創新成果。目前在全球範圍4G核心專利中,華為擁有數量佔比已達25%,建設的4G網路數量世界第一。

  依靠專利和創新贏得市場,華為絕不是個例。2014年,中國北車共獲得美國、歐洲、日本、澳大利亞、南非等經濟體授權專利25件,其中日本專利“雙側半彈簧式托頭帶載橫向調整機構”是中國軌道交通行業第一次在日本獲得授權專利。截至目前,中國北車申請專利遍佈全世界主要國家,共申請PCT國際專利192件,國外專利253件。國外專利的佈局,為我國軌道交通設備走向世界提供了支撐和保障。

  韓秀成説:“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通過創新和專利促進經濟發展已成為關鍵因素。”華為、中興、京東方、國家電網、友達光電等一批智慧財産權優勢企業,成為推動我國經濟轉型發展的生力軍。

  跨出國門的護身符

  智慧財産權已經成為全球企業競爭的利器,特別是一些發達國家利用智慧財産權打擊中國企業的案例已不在少數。

  去年7月,小米手機登陸印度市場,短短5個月,小米手機已經銷售出100萬台。正當小米科技有限公司準備在印度市場深度佈局時,愛立信一紙訴狀使其面臨被禁售的威脅。更讓人不能忘記的是,中國已連續10多年成為在美國遭遇“337調查”案件數量最多的國家。“在拓展海外市場的過程中,智慧財産權尤其是專利問題,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像小米公司一樣的高新技術企業的發展前景。”韓秀成説。

  因此,對於需要進軍海外的國內科技廠商來説,在拼技術的遊戲規則裏,要打“專利”這張牌。可喜的是我國已有越來越多的企業邁出了這一步。聯想集團目前在全球範圍內的專利授權和專利申請累計超過兩萬件;世界智慧財産權組織(WIPO)去年3月公佈的全球專利申請情況顯示,中興通訊位居全球PCT(專利合作條約)專利申請第二……

  不僅“走出去”如此,事實上在國內也是如此,沒有專利護航,市場同樣可能被蠶食。國家智慧財産權局發佈的專利排行榜顯示,2014年排名前20的國外企業獲得的專利授權量比國內企業多出839件。“當今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沒有強大的智慧財産權做支撐,不僅國際市場會垮下來,國內市場也保不住。”韓秀成説。因此,國內企業應更加重視國內國外兩個市場的專利佈局,運用專利來爭奪市場份額,實現自己的發展。

  專利運用能力提高

  “專利的價值不僅在於轉化應用,更在於作為一種策略、一種競爭工具去應用。”韓秀成説。

  天津天士力集團在運用專利策略引領新藥創新上走出了一條新路。在新藥研發立項之前,天士力公司的智慧財産權工作人員便著手進行專利檢索,詳細掌握國內外先進的制藥工藝、提取新方法、新劑型、新的檢驗技術和設備資訊。因為了解相關技術的詳細狀況,不僅提高了研發創新的起點,還避免了研發項目重復或者侵權。數據顯示,對於一項新藥物的研發,企業有效利用專利文獻可以縮短約60%的時間、節約約40%的經費。

  儘管在專利運用上,我國企業已有起色,但在韓秀成看來,整體上只是剛起步,與國外相比還存在不少差距。

  運用專利策略既與企業的意識、能力有關,也與企業專利擁有量有關。擁有的專利太少,專利策略運用無從談起。

  在發明專利授權量排名前列的企業中,除了華為、中興、中石化等少數幾家企業獲得的專利授權在2000件左右,大多數企業只有200件至500件不等。“這表明多數企業的創新意識不強,創新能力不足,專利申請數量和受理數量不夠。”武漢大學智慧財産權法研究所所長寧立志説。

  是什麼造成部分企業智慧財産權意識不強?寧立志認為,主要在於我國一些企業申請專利是為了把企業包裝成一個科技型企業,享受政策優惠,而沒有把專利申請作為競爭工具。

  韓秀成表示,今後,越來越多的企業將由被動轉為主動,通過智慧財産權武器的靈活運用,不斷提升創新能力,增強國內國際市場競爭力,為我國創新驅動戰略的實施和經濟轉型,提供強大動力和有力支撐。(經濟日報記者 劉松柏 杜 芳)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