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人民醫院以人才激勵機制實現醫療創新
- 發佈時間:2015-02-12 01:31:28 來源:科技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2014年是北大人民醫院科研收穫最多的一年,黃曉軍項目組的研究成果‘移植後白血病復發及移植物抗宿主病新型防治體系建立及應用’以及郭衛項目組研究成果‘原發惡性骨腫瘤的規範化切除及功能重建的系列研究’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這在北大人民醫院是從來沒有過的,説明瞭醫院秉承‘醫院主導、優化組合、拓展資源’的原則,關注人才與團隊培養,優化科研資源配置,完善科研支撐平臺建設,推動轉化醫學發展取得了成效。”北大人民醫院主管科研的副院長劉玉蘭教授在1月28日召開的“2014年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科研工作總結大會”上稱,臨床與科研相互支撐,為提高醫療服務水準和品質做出積極的貢獻。
一家醫院一次獲得了兩項國家科技進步大獎,這樣的現象在國內的大型三甲醫院中並不常見。是什麼原因促成了北大人民醫院在醫療科研創新領域碩果豐盈?
劉玉蘭表示,醫院創建了一套完善的科研管理體系,依託資訊化平臺進行立體化科研人才培養,注重重點學科建設,強化項目科研管理,關注成果轉讓和專利授權,以“三聯體臨床醫學研究平臺”為臨床醫學研究打造共用平臺,為轉化醫學的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數據顯示,多年來,醫院致力於拓展科研資源,積極為科研持續發展爭取穩定的經費支援。2014年,北大人民醫院共負責參加科研項目167項,獲得科研基金總額1.0236億元。
而這些項目實現最為關鍵的是人才。“我院自2006年設立‘研究與發展基金’以來,一如既往為科研發展提供良好的經費支援,迄今共資助醫學科研課題601項,資助金額逾1900萬元。6年來,課題産出良好,充分發揮了‘種子基金’的作用,促進了科研人才的培養。”劉玉蘭説。
據了解,北大人民醫院的人才培養是依託于其特有的科研管理資訊化系統(Research Resource Planning ,RRP),形成“有面有點”、“縱橫交錯”的科研人才立體化培養模式。自2009年來,醫院舉辦了六屆“學術新星”評選,對34位40歲以下的優秀青年科研工作者給予“學術新星”稱號及研究經費,並以此為契機進行人才的綜合培養。
此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的黃曉軍團隊——“白血病新診療方法創新團隊”也是科技部重點領域創新團隊,帶頭人黃曉軍告訴科技日報記者,好的科研人員既要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又要了解科研的操作,既要會寫論文,又需要吃苦耐勞的精神。他坦言自己所選擇的人才各個專業的都有,但要不服輸,敢於挑戰,勇於質疑前人的研究成果,更要能夠腳踏實地地解決問題。在黃曉軍的團隊中,每年都有獲得“學術新星”的後備人才出現,黃曉軍説,“我要為團隊的後續發展培養人才”。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