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農業不要迷信暴富神話
- 發佈時間:2015-02-11 02:29:53 來源:農民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施維
《農業是未來20年最賺錢産業》、《投資農業就是投資未來》,近來,在微信朋友圈裏,這樣的帖子很多、很火。那個被稱為世界級投資大師詹姆斯·羅傑斯在某個論壇上被掐頭去尾、不知轉了幾道手的一席話,被演繹成多個版本,在網路上輪番轟炸,讓從事多年三農工作的筆者以及週遭人群都頗有些雀躍不已,好像自己投資了一隻潛力股,馬上就要迎來人生事業重新洗牌,柳暗花明的瑰麗前景了。
表面上看來似乎真是如此。曾經在很長很長一段時間裏,凡是和“農”字挂上邊的産業、行業,至少在經濟回報上,始終是處於産業鏈最底層的。而今,這種傳統的印象與定位確實正劇烈發生著改變。連續十二個關於三農的中央一號文件出臺産生的巨大支援力和推動力,人們對食品安全日益重視衍生的機會,工業文明副産品激發都市人內心田園鄉愁,還有土地制度改革牽引農業土地的增值潛力,都讓農業的內涵正前所未有地不斷豐富拓展,人們認識到的不只是農業的價值,更是它的變現能力。
尤其在經濟新常態下,傳統行業逐漸低迷,一大堆投資者拿著錢不知道該幹嘛?這時候,農業的光環更是光芒萬丈,越來越多的聲音在指引著他們——如果你已經錯過了十年前中國房地産,那麼你千萬不可以再錯過今時今日的農業!未來20年,最賺錢的行業不是做房地産,而是做農民!
但是,如果你真的相信某個康橋畢業生投身農業的神話可以無限複製,真的相信那些投資農業的商業大佬都是看重農業的盈利能力,真的認為剝離了土地誘惑的農業還能有如此巨大的吸引力的話,那可真是被帶到溝裏去了。
學過經濟學的人都知道,農業具有典型的正外部性,通俗點説,就是它給社會創造了巨大的效益和貢獻,但是從事這一産業的人收益卻是很小的。一個基本的常識是,農業的特性決定了它始終要面臨巨大的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儘管隨著社會進步帶來科學技術的創新、經濟工具的使用,會不斷降低這種風險,但是其根本屬性是無法改變的。此外,産業鏈冗長經營成本難以把控,缺乏長期規劃下的急功近利心態,市場準入門檻低導致産品同質化,都進一步加劇了這種風險。
而你若是一個對農業並不了解的人,單純被大師的話“忽悠”兩句就貿貿然跑進來,更是可能“姚明進來,潘長江出去”。人説隔行如隔山,不懂農業的人搞農業,怕是隔了一座喜馬拉雅山。
更重要的是,農業是公共産品,或者説準公共産品也可以。有人曾經打過一個很形象的比喻,稱農業是幹“公活兒”,工商業是幹“私活兒”,意指工商業是可以賺錢的行當,農業並不是一個生産者可以靠此發財的産業。尤其是一些關係國計民生的大宗農産品,其價格始終要受制于各種因素的天花板。漲價?暴利?老百姓受不了,政府不同意,越是重要的基礎産業越是在利潤上要做出犧牲。這一點,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那麼又如何能吸引資本、科技、人才投身現代農業發展,實現農業現代化呢?又何談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産業,讓農民成為體面的職業?
悲觀大可不必。投資大師的話也不是沒有一點道理,我們前面不是也分析了嗎,現在確實是發展現代農業最好的時候,大把的機會也在等著大家。但是,有幾點必須要強調:
首先,農業的特性決定了它的發展始終離不開政府的支援,不可能完全按照商業模式去操作。經濟新常態下,政府財政吃緊,但是投向農業的錢不能少。現在是最好的時候,這個機會不能錯過。
其次,投資農業者心態要健康,要有長期投資的準備,要耐得住寂寞。農業是生存的基礎,是永遠的朝陽産業,但它只有穩定合理的回報,暴富的神話,不適合農業。
第三,不能打農民的主意,尤其不要打農民土地的主意。農業不是房地産,也永遠不可能成為下一個房地産。工商資本做農業,利潤在技術、管理和品牌,路子不能走偏。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