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四川的林業改革實踐
- 發佈時間:2015-02-10 06:29:35 來源:四川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2014年最後一天,紅原縣龍日鄉村民梅朵嘉怡領到了補貼1190元。這個冬天,他不用再去附近的濕地中挖取泥炭取暖。與梅朵的輕鬆不同,色達縣林業局天保中心主任胡敏則壓力山大:2014年開始,全縣200多萬畝沙化土地上的植被不能減少。
2014年,深化改革的元年,四川林業圍繞構建長江上游生態屏障、建設美麗四川,以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為總章,以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為抓手,劃定生態保護紅線、探索生態補償機制,盤活存量,做好加法,在深山密林中唱響一支“世外天籟”。
建設生態屏障:四條紅線就是四條“高壓線”,四川林業自然資源有了“基本盤”
我省明確,林業生態文明建設涉及生態環境源頭保護、自然資源有償使用和探索生態補償制度。方向清晰鎖定,破局靠改革。
梅朵嘉怡所領到的1190元,是濕地補貼,每畝每年15元,他家牧場中79.3畝濕地全部被納入補貼範圍。從此,濕地周邊拉起一道護欄,與牧場隔開,他的牛羊再也不能進去吃草,因為,這片濕地,已被劃入保護紅線。
林地和森林、濕地、沙區植被、物種——2014年10月10日,省林業廳副廳長賓軍宜在四條紅線劃定後感慨,“四條紅線,就是四條‘高壓線’!”從此,四川林業自然資源有了“基本盤”。
為保護四條生態紅線,我省宣佈,取消限制開發區域和生態脆弱區域的地區生産總值考核,對破壞已劃定紅線的實施一票否決制和責任終身追究制。
與四條紅線一起發佈的,還有四川林業生態文明建設方案。它闡述了在新常態下,林業在生態文明建設中必須承擔的構建生態安全格局、保護自然生態系統、保障生態産品供給、綠色發展助農增收和繁榮林業生態文化五大職責,明確構建自然生態空間規劃、重大生態修復工程、生態産品生産、生態文明制度和生態文化五大體系的戰略任務,提出劃定四條紅線、推進十大工程、實施十大行動的具體建設路徑。
紅線劃定“雷區”,補貼設置緩衝區。去年5月,我省將省級集體公益林補償標準從每畝10元提高至15元,實現省級國有林與國家級國有林補償標準的統一。將紅原縣和理塘縣納入省級濕地補償試點範圍,探索非國有公益林政府贖買和省級自然保護區、水産種質資源保護區、森林公園和濕地公園生態補償機制。
保護離不開法治,去年,《四川省野生植物保護條例》正式頒布,同時宣佈取消了58個重點生態功能區縣地區生産總值及增速考核,將森林覆蓋率納入縣域經濟考核指標,以制度化的方式將林業生態納入政績考核。
深化林權改革:盤活存量激活市場和民間力量,形成常態化機制
2014年12月18日,寶興縣靈關鎮林農蔣文權領到了他的林權抵押貸款5萬元。從此,他可以一邊養雞,一邊管護自家樹林——養雞場就是自家林下空間。在川北的平武縣老河溝,公益組織白手起家將一片停伐林場變成了自然保護區。
四川現有3.6億畝林地中,超過1.63億畝是已經確權頒證的集體林,林農面臨資産盤活難題;全省14.9%左右的國土面積是林業自然保護區,資金少、力量薄弱,管護難度大。
怎麼辦?四川林業給出答案:在建設生態文明的道路上,唯有盤活存量、激發市場和民間力量,方能形成鞏固建設成果的常態化機制。
就在四條紅線發佈的半個月前,我省正式發佈《完善和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方案》,明確了完善和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總體思路、工作目標,提出了完善集體林權確權頒證工作、深化林木採伐制度改革等七項重點改革任務。
思路篤定,行動有力。
去年,深化改革所釋放出的活力初步顯現:全年全省實現林業總産值2200億元、農民每人平均林業收入990元,同比分別增長8.4%和13.8%。全省15個深化林權改革試點縣完成集體林權交易平臺建設並聯網運作,新增18個國家級、14個省級林業專業合作示範社,全省林業專合組織達到2955個。
改革需要破釜沉舟的勇氣,更需要未雨綢繆的精打細算。
去年,在全國深化國有林場改革大潮到來之前,四川率先對全省國有林場進行了摸底調查並試點探索,全年增加10個生態公益型林場並納入地方財政全額預算管理,並在全國率先提出探索政府贖買非公有公益林。
組織崇州、廣元朝天區、巴中巴州區、蓬溪和宜賓等5個縣市區開展林權抵押貸款改革試點,探索建立林權抵押融資收儲基金,推進集體林改試驗區建設等等。
新年的鐘聲敲響,四川林業交出亮眼的改革成績單:涉林改革事項共27項,提交審議專項改革方案1個;成都市和巴中市巴州區被確定為全國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試驗區。
在改革中尋找機遇,在改革中釋放活力,在改革中建設生態屏障,四川林業不斷轉換身姿,澆鑄著長江上游生態屏障、點綴美麗四川。
□本報記者 王成棟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