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8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期權能給投資者“發紅包”嗎?

  • 發佈時間:2015-02-10 01:34:02  來源:北京晨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一天賺10%已經OUT了!

  個人怎樣參與

  對於50ETF期權,上證所規定了個人投資者的“五有一無”準入門檻。其中,“五有”為:資金賬戶內可用餘額不低於50萬元(不含通過融資融券交易融入的證券和資金)、有6個月以上融資融券或金融期貨交易經歷、通過期權相關測試、期權模擬交易經歷和相應的風險承受能力。“一無”為:無嚴重不良誠信記錄和法律、法規、規章及上證所業務規則禁止或者限制從事期權交易的情形。

  由於較高的門檻和限制,目前,成功開立期權賬戶的投資者極為有限。昨天,某券商人士告訴北京晨報記者,期權開戶數目前還沒有權威數據,但據業內估算,目前期權成功開戶數或近千。

  最大玩家是機構

  對於股票期權來説,其最大的玩家還是機構。國信證券表示,股權期權將直接和間接利好券商。一方面券商直接在個股期權交易經紀業務中賺取了佣金;另一方面,股票期權的推出,進一步加強了股票市場的做空機制,會活躍A股市場,間接增加股票交易量,從而增加了券商在股票經紀業務中的佣金。

  而方正證券認為,股票期權對券商行業營業收入的貢獻在6%,股票期權的開通將為權證交易量帶來10%左右的新增長;而由於設置了較高的客戶入門門檻,預計期權開倉的投資收益率將遠遠低於權證,如按15%投資收益率測算,則股票期權給行業帶來的收入貢獻在6%,預計客戶品質較高的大券商更為受益。

  “期權來了,一天賺10%已經OUT了!”昨天,看到3月2200認沽期權一度下跌超過20%,有投資者高呼,賺錢的機會來了。但事實上,高杠桿下的股票期權真的就這麼容易“發紅包”嗎?

  “找了半天,我在行情軟體上也沒找到上證50期權的代碼。後來問了券商才知道,得下載個軟體才能看到行情。”昨天,一位期貨投資者對北京晨報記者吐槽,上證50ETF期權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容易。“一上來,認沽、認購權證加起來有40個,一屏都顯示不下啊!”該投資者稱,儘管自己也炒股,但之前對上證50ETF關注還是不夠,一看到40個合約湧來,感覺無從下手。

  而一名股票投資者對北京晨報記者表示,大家只看到了50期權的瞬間最大跌幅。想像一下,要是在去年熱火朝天的12月份,你買入的是認購期權,一下子跌20%是什麼感覺?

  ■預警

  “皇冠上的明珠”

  風險極大

  股票期權是買賣雙方經過協商後,以支付一定的期權費為代價,取得一種在一定期限內按協定價格購買或出售一定數額股票的權利。超過期限,合約義務自動解除。換句話説,股票期權就是股票權利的買賣。

  在一次股票期權座談會上,上證所副總經理謝瑋曾這樣比喻: “如果説衍生品是金融産品中的皇冠,那麼期權以其複雜性和策略多變性,當之無愧成為這頂皇冠上的明珠。”

  但事實上,“皇冠上的明珠”也意味著股票期權專業性更強,風險更大。民族證券分析師告訴北京晨報記者,期權具有杠桿性高、專業性強、風險大、投資策略多變性等特徵。這在客觀上要求投資者具備相當的經濟實力,相應的模擬交易經歷和投資經驗,具有較強的風險承受能力。

  ■提示

  期權的三種保險玩法

  華夏上證50ETF基金經理方軍告訴北京晨報記者,投資者看到的50ETF合約波動巨大,但投資者一定要切記,期權應該配合著上證50ETF現貨來操作,而單獨的裸賣(買)期權的風險是很高的。

  而如果有對應的ETF現貨或者現金作為對衝,50ETF期權也是有各種玩法的。

  為50ETF買保險

  比如持有10萬份上證50ETF,如果投資者認為短期50ETF回落的可能性大,那麼可以買入認沽期權。如果到期價格確實回落了,投資者可以行權鎖定回報。

  當然,期權是一筆成本,如果股價上漲了,投資者就不行權,損失的僅僅是一小筆期權的權利金。(在持有現金時,也可以選在買入認購期權,避免踏空風險,為手中的現金買個保險)

  鎖定買入成本

  比如現在上證50ETF的價格是2.524元,如果投資者覺得自己沒趕上車,又想以較低的價格比如2.4元買入上證50ETF;那麼可以選賣出一個行權價為2.4元的50ETF認沽權證。(因為波動率的價值,這個認沽權證是有價格的)

  如果到期50ETF價格在2.4元以上,就沒有人行權,但可以小賺一筆權利金。 但如果50ETF跌倒2.4元以下,認沽權證持有人就會行權,將ETF賣給投資者,這樣,投資者就以預期的成本買到了50ETF,而且因為權利金的存在,實際成本更低。

  增強收益

  增強受益策略適用於市場橫盤的階段,比如投資者持有50ETF,但認為未來盤整或者下跌的概率較大,可以賣出行權價高於現價的認購期權,獲得權利金收入。

  但這樣做的風險是,如果上漲很劇烈,投資者到期可能需要用現貨履約,收益就被限制住了。

  本版撰文 晨報首席記者 王潔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