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精準扶貧如何適應新常態

  • 發佈時間:2015-02-10 00:32:55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據新華社貴陽電】貴州減貧170萬人、甘肅減貧140萬人、廣西減貧96萬人、寧夏減貧10萬人……2014年,我國貧困“主戰場”交出了令人矚目的反貧困“成績單”。

  成績背後的隱憂同樣令人關注。從近期陸續召開的地方兩會上傳出的資訊顯示,宏觀經濟進入新常態,一般性經濟增長帶動貧困人口增收難;地方財政收入增速放緩,財政扶貧投入大幅度增加難。一些地方的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認為,打好新時期的扶貧攻堅戰更需要向“精準”發力,構建大扶貧格局。

  “剩下的貧困戶都是難啃的‘硬骨頭’。”江西省人大代表、贛州市會昌縣縣長余學明説,作為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近幾年會昌縣儘管脫貧4.3萬人,但仍有9.9萬貧困人口。受區位條件和地方財力等因素制約,減貧任務異常繁重。

  一些代表委員提出,當前我國貧困發生率大幅降低,已經進入精準扶貧時代。貴州省政協委員李月成認為,加快貧困地區同步小康步伐,就必須提高扶貧工作的精準性、針對性和有效性,“瞄準”最貧困的鄉村、最困難的群體、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如何實現“精準”發力?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協委員、自治區扶貧開發辦公室主任吳宇雄看來,精準扶貧“三部曲”包括“精準識別”“精準幫扶”“精準管理”,即解決“誰是貧困戶,怎樣精確‘滴灌’扶貧和科學的保障、考核等問題”。

  2014年,我國打響了精準扶貧“第一戰役”,對貧困人口建檔立卡,摸清底數。目前,各地已全部完成貧困村、貧困戶識別工作,全國共識別出12.8萬個貧困村、9200萬貧困人口。

  底數清、情況明,各地紛紛開始精準扶貧實踐。在貴州,結對幫助、産業幫扶、教育培訓、農村危房改造、扶貧生態移民和基礎設施“六個到村到戶”正緊鑼密鼓實施;在甘肅,行業扶貧、專業扶貧、社會扶貧“三位一體”工作格局初步形成,貧困地區自我發展能力大幅提升。

  江西省政協委員、省扶貧和移民辦副主任饒振華説,江西採取兜底扶貧和開發扶貧“兩輪驅動”措施:對沒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政府兜底,做到“應保盡保”;對其他貧困戶,根據貧困原因和個人意願,制定“一戶一策”,集中各方資源,採取個性化精準幫扶措施實現“應扶盡扶”。

  湖南湘西自治州花垣縣十八洞村是苗族聚居的偏遠貧困村,當地正以每家每戶的需求施行扶貧措施。湖南省人大代表、花垣縣縣委書記羅明説,當地人多地少,政府引導群眾成立蔬菜合作社、苗繡合作社、果業公司,發展特色種養殖業和文化旅遊業。僅訂單銷售苗繡一項,就使村裏92名留守婦女每人平均月收入增加1500元。

  一些代表、委員認為,當前僅靠政府的力量推進扶貧已不能適應新形勢,亟待構建全社會力量參與的大扶貧格局。在寧夏,金融機構成為精準扶貧的有力推手。小額信貸、小額保險、互助資金走進貧困地區的千家萬戶,貧困戶的“造血”功能日益增強。

  記者採訪了解到,在我國實施的精準扶貧工程中,電商扶貧、旅遊扶貧等工程將動員社會各方面力量參與。一些地方正在搭建資訊發佈與互動救助平臺,不斷完善社會扶貧參與機制。

  一些代表、委員介紹,我國的貧困地區大多是生態脆弱地區,扶貧精準與否與生態環境保護密切相關。守住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一些地方近年走上“綠色扶貧”道路。貴州正在構建以核桃、中藥材、茶葉、精品水果等為重點的綠色扶貧産業體系。寧夏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牧則牧,將培育草畜、蘋果、苗木等富民特色産業作為扶貧攻堅的核心任務。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