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7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年輕人為什麼沒有能力反逼婚

  • 發佈時間:2015-02-09 02:31:35  來源:新京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專欄

  年輕人離開原生家庭和熟人社區涌入大城市經常帶有逃離的意味,但逃離中他們渴望原生家庭的支援,包括精神上的和物質上的。他們不再認同父母所代表的文化,又沒有能力在各方面劃清界限,這種首鼠兩端似的尷尬最終導致了被逼婚時的難堪。

  春節將至,逼婚大戰將再次開幕。“戰爭”雙方——許多父母長輩和許多年輕人或許都各自做好了憂心忡忡的心理準備,去年刷遍熒屏的相親網站“逼婚”主題廣告及被其激起的憤慨還記憶猶新,今年,不知道還會上演什麼主題的節目。

  逼婚是代際間觀念分裂的結果

  逼婚背後的價值觀從來都在,一是到了一定年齡就得趕緊結婚,二是年輕人的生活方式要遂父母心願。但過去不會有逼婚的社會現象,是因為多數人都遵循了這兩種價值,不會和父母有那麼多衝突。從這個角度説,逼婚是時代轉變,代際間觀念開始分裂和矛盾的結果。父母一代仍以傳統生活模式規制下一代,而年輕人開始在觀念上不以為然,行為上不順應,於是才有逼婚。

  然而年輕人仍處在被動的位置上,因為社會、父母乃至他們自己,都仍然相信父母的家庭權威,雖然這種權威往往是以愛護、關懷乃至示弱的方式施行的,在這種權威之下,下一代總是被當作未成年人一般對待,不予獨立平等的人格地位,即使他們早已成年。如果年輕人不再信服父母的權威,代際間溫柔的壓迫就只能讓步,但事情並不是那麼簡單。

  “孝順”、“報恩”仍然是社會主流價值,讓父母放心,讓父母驕傲云云,仍然將人的自由意志捆綁于原生家庭,以父母的評定約束年輕人的生活選擇——不管你做什麼,最重要的是讓父母滿意。這種主流價值賦予父母強求子女的自信,卻讓年輕人沒有自主的語言,所以,面對逼婚,很多人往往只有壓抑、煩躁和無奈,卻無法有力地正面溝通。今天的城市年輕人多是獨生子女,有研究者指出,和通常的看法不同,這群人其實是“過於負責任”的一代。他們從小就被教育要承擔父母的所有期待,“不讓父母失望”是他們的驅動力,也是他們卸不下來的包袱。

  現代年輕人仍嚴重依賴原生家庭

  雖然今天的年輕人往往受過比父母更好的教育,有更廣的見識和生活前途,但這看起來並沒有帶來家庭父權的衰落。究其原因,或許是因為他們的發展嚴重依賴父母的投資,受教育要父母出學費,就業要父母找關係,買房要父母出首付,工資菲薄或失業要“啃老”,“拼爹”式的生存競爭讓他們未必情願地維持著與父母的緊密關係,強化原生家庭對他們的控制力。媒體説“高房價摧毀了年輕人的夢想”,或許夢想仍在,但需要父母支援。

  中國的傳統文化一向把父母對子女的養育視為投資,投資要以子女聽命作為回報本來是父母缺乏安全感的體現,而子女一代的缺乏安全感正相應地讓兩代人結為共同體,但這種結盟的代價是子女自由選擇的折損,讓他們處在或因不聽命而內疚,或因聽命而無奈的兩難之中。

  實際上絕大多數年輕人並不想做決然的抗爭者,他們不是不願意結婚,只是不想早婚和為完成人生義務而結婚。他們希望婚姻有更多情感的高品質並且不妨礙其他人生計劃,而一些父母仍然只將結婚視為一系列“條件”的務實匹配。

  愛情和理想在家庭中、在兩代人之間為什麼經常羞于啟齒,這是很有意思的,或許是因為家庭與父母的功能定位就是解決實用需求。而熟人社區中相互監察的標準也沒有任何心靈成分。年輕人離開原生家庭和熟人社區涌入大城市經常帶有逃離的意味,他們想逃離集體的陳規與世俗。但逃離中仍然渴望親情,渴望原生家庭的支援,包括精神上的和物質上的,卻不再認同父母所代表的文化,又沒有意願、沒有能力在各方面劃清界限,這種首鼠兩端似的尷尬最終導致了被逼婚時的難堪。

  縛手縛腳的年輕人無法説服父母更不能反抗,只能忍耐和背後抱怨,反逼婚的矛頭只能指向廣告,指向親戚鄰居。兩代人有觀念差異,但這不是關鍵,因為差異總是難免的,關鍵是設界限,以及誰有權設界限。最終是社會能不能承認和支援個人去自主地生活,從這個角度説,逼婚在每個家庭中造成的損害,實際是一種社會性的代價。重建代際關係的功課並非私人問題,例如,如果我們都能停止貶低“剩女”,停止讚美“三代同堂”式的幸福,就可以是貢獻了。

  □呂頻(女聲網主編)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