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1月份進出口額同比降10.8%

  • 發佈時間:2015-02-09 02:31:36  來源:新京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新京報訊 (記者劉素宏)海關總署2月8日公佈,1月份我國進出口總值2.09萬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10.8%。其中出口1.23萬億元、進口0.86萬億元,分別下降3.2%和19.7%。新年首月,我國進出口數據弱勢開局。

  1月數據遜於預期

  海關公佈的1月外貿數據遠遜於市場預期。此前,路透調查預估進口增速中值為下降3%,而實際上,新年首月,進口降幅近20%。

  考慮到春節因素對年初進出口同比影響較大,經過季節調整後,1月份進出口、出口和進口的降幅分別為7.1%、1.3%和14.4%。

  鐵礦砂、煤、原油、成品油等主要大宗商品進口量減少,主要進口商品價格普遍下跌。尤其值得關注的是,自去年下半年以來,油價遭遇連跌。1月原油進口均價為每噸2856元,下跌41.4%,而進口量為2798萬噸,反而減少0.6%,成品油進口均價為每噸3207元,下跌34.6%,1月進口234.7萬噸,同比減少37.6%。

  有分析認為,量價齊跌是1月進口降幅大的主要原因。

  華泰證券宏觀分析師表示,價格效應和內需疲軟導致進口大降。大宗商品價格在2014年普降,特別是鐵礦石和原油價格腰斬一半,導致進口金額大降。按照數量計算,大宗進口也小幅回落,內需不振和大宗商品價格下跌,企業補庫動力不足。

  中國戰略思想庫秘書長田雲認為,進口下降得太快,價格因素是一方面,但不足以解釋下降20個百分點。按道理大宗商品價格跌價,進口應大幅增加,但進口反而降幅大,大部分原因還在於有效需求的過度萎縮。

  田雲稱,化解有效需求的難題關鍵在於提高中低收入人群的購買能力。期待春節過後、兩會總理報告,針對地方財稅改革、保險費率及居民收入分配大調整。

  全年外貿或不樂觀

  海關總署表示,1月中國外貿出口先導指數為38.6,連續第四個月下滑,預示今年一季度以及二季度初出口仍然面臨下行壓力。

  國泰君安宏觀分析師表示,外需總體不力和本幣對非美貨幣大幅升值是出口倒退的主因。其中對歐洲和日本均負增長,前景並不樂觀。

  另外,人民幣匯率依然虛高,田雲認為,在當下政治金融環境下,中國沒有貨幣主導地位,必須順勢而為。人民幣不必苦撐,過高的匯率不利於實體經濟。

  田雲表示,目前,進出口的各項指標,比如生産者物價指數(PPI)、大宗商品價格指數,代表貨運的波羅的海幹散貨指數也都不斷下跌,進出口不振,預示今年實體經濟日益趨冷。

  田雲分析稱,2012年以來,外貿進出口增速為3.3%、5.7%、2.3%,今年這樣走下去,外貿可能繼續走低,甚至不排除出現負增長的可能。

  ■ 分析

  用貶值“護航”外貿是否可行?

  據新華社電 高盛高華首席宏觀經濟學家宋宇預計,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可能繼續溫和貶值,一定程度上會緩解出口增長面臨的壓力。

  人民幣對美元在近期已有走弱跡象。截至2月5日,人民幣對美元在最近的9個交易日內有7天逼近跌停點位。

  一達通外貿綜合服務平臺副總經理肖鋒分析稱,面對人民幣雙向波動、外匯偏軟的現狀,一些出口企業接訂單時會選擇鎖定匯率,選擇能夠保證自己收益的産品。不過這種鎖定兌換價格的遠期保值要交保證金且程式繁瑣,一般在大型訂單會比較常見,中小訂單中還較少。

  復旦大學歐洲問題研究中心主任丁純分析認為,歐版QE推出以來,歐元對美元的貶值幅度遠遠超過人民幣對美元,因此人民幣相對於歐元還在升值,向歐洲出口的外貿企業依然不佔匯率方面的優勢。丁純判斷,歐洲經濟或在今年下半年有所起色,屆時將帶動我國對歐洲的出口規模。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部副主任白明表示,不希望企業只是靠貨幣貶值獲得生存成長空間,還是要通過轉變對外貿易發展方式贏得更大空間,這才是中國外貿企業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