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香菇世界的海歸學子
- 發佈時間:2015-02-07 08:33:03 來源:農民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魏明俊
2009年,在加拿大溫哥華學習工作了7年的董偉從海外歸國,萌發了種植食用菌、自主創業的想法,並由此演繹出一個個鮮為人知的故事。
懷揣理想堅定一條信念
那是2009年下半年,創業涉及到的無數瑣事讓董偉忙得焦頭爛額,光是為了選場址,她懷著身孕跑遍了京郊懷柔區的10幾個鎮鄉、近百個村子,最終選中廟城鎮王史山村作為香菇種植基地。緊接著她又馬不停蹄地投入到買材料、建大棚的工作中……
種蘑菇需要特別精心,濕度、溫度都要掌握好。正處於懷孕期的她,為了蘑菇種植不出閃失,從早到晚紮在大棚裏潛心研究。種植過程中遇到了技術難題,便查資料、找書籍,若是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她就跑到農業大學甚至更遠的地方找專家諮詢。
功夫不負有心人,不到一年時間,董偉種植的第一批蘑菇出棚了。為了帶領更多的農民種蘑菇致富,她成立了北京森海食用菌種植專業合作社。
董偉帶領合作社員工,以科技為先導,經過與專家的溝通與研究,培育出錯季栽培品種“新20香菇”。為了增加産值、增加農戶收入,她通過合作社新上兩條生産線,建立一個深加工生産車間,攻克了香菇烘乾、速凍、保鮮等科技難關,並根據客戶需要,將新採摘的香菇製成粉劑,供市民保健及食用,從而使合作社發展成為廟城鎮集菌種研發、菌棒生産、鮮菇銷售及深加工為一體的龍頭企業。2012年,他們生産的香菇通過了有機認證,並參加了北京市食用菌高産創建競賽,取得了一等獎;同年,她還榮獲北京市農業局頒發的“北京市食用菌種植能手”稱號。
“3+3”模式開闢一條新路
為了保證合作社可持續發展,讓農民熟練掌握專業的種菇技術,獲得更多的收益,董偉根據市場需求,制定了“3+3”經營模式和“五統一”管理模式。
“3+3”經營模式:即“基地+合作社+農戶”的整體經營方式、“試驗+生産+銷售”的迴圈運營管理模式。公司以500畝基地為依託,註冊資金150萬元,在懷柔區成立了森海食用菌種植專業合作社,吸納110多戶社員入社。這些社員以租用大棚、代加工菌棒、合作種植等方式,與公司結成利益共同體,從而解決了種植戶的後顧之憂。
“5統一”運營管理模式:即“統一菌棒生産、統一技術指導、統一品質標準,統一回收産品、統一銷售渠道”。這樣,可有效地降低種植農戶的風險。在“3+3”經營模式和“5統一”運營管理方式雙重作用下,短短兩年多的時間,基地種植面積由500畝增加到了1000畝,年産鮮香菇突破1000萬公斤,實現産值1億多元。
“南菇北種”創造一項奇跡
2011年11月9日,央視7頻道的每日農經節目以“不一樣的香菇”為題,報道了中菌菌業有限公司“南菇北種”的成功經驗。一時間,引起人們極大興趣。而創造這一奇跡的人,就是董偉帶領的森海食用菌種植專業合作社。
這種在鋼架大棚裏種植的香菇名為“168”品種,原産于我國南方,其最大的特點是個兒大、肉厚,顏色呈灰褐色,吃起來肉質細嫩香濃、有嚼頭。
這種南方的香菇品種能否在北方引種成功,董偉認為,北方四季分明、晝夜溫差大,如果一個菌棒一年能採摘四到五茬,正常情況下一個大棚産1.56萬公斤的香菇是沒問題的。“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必須親口嘗一嘗”。就這樣,她抱著試試看的心情種植了10個大棚。結果,一炮打響,一年純賺了20多萬元。“168”香菇品種不僅給菇農們帶來好收益,也為北方的消費者提供了不一樣的新鮮香菇。
依託首都帶富一方百姓
董偉告訴筆者,中菌菌業公司從成立的第一天起,就搭上了現代都市設施農業的快車,依託首都、輻射周邊省市,基地迅速發展壯大,成為京郊最大的鮮香菇生産加工基地。
2011年,公司由700畝起步,進入河北承德市場,幾年下來,在承德地區的豐寧、圍場、興隆等縣的20多個村莊,發展香菇種植3000多畝,吸引近千戶當地農民從事香菇生産,帶動了當地1500多名農村剩餘勞動力就業,促進京津冀經濟一體化發展。據統計,這項舉措每年可為承德地區創造1.2億元的經濟效益。
隨著公司規模的擴大,香菇生産量的增加,公司對外影響力也日益彰顯。每到出菇旺季,基地每天銷售鮮香菇多達3萬公斤,除了供應北京五大農貿市場外,山東的壽光、河南的鄭州等地客商也都紛紛開著大貨車直接到基地購貨。一時間,公司買賣興旺,規模不斷壯大。目前,公司基地擁有鋼架大棚400多個,入社農戶純收入由每年的5000元增至現在的2萬多元。
董偉在做大、做強香菇産業的同時,不僅富裕了一方百姓,也培育出一批香菇種植能手。鋻於她的傑出貢獻,董偉榮獲了“全國巾幗致富帶頭人”稱號,並獲得了“北京市農業技術推廣一等獎”、“食用菌競賽一等獎”等諸多榮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