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4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商業車險費率改革啟動 低風險駕車者實惠最多

  • 發佈時間:2015-02-04 07:51: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江帆 姚 進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新商業車險費率改革,是相對於2003年1月啟動的中國商業車險首次改革而言的。這次以建立健全市場化條款費率機製作為改革核心目標的商業車險費改,將給市場帶來哪些變化?是否會帶來財險行業市場格局的重新洗牌?車險市場價格是升還是降?

  “新車險改革不是一個簡單的市場問題,而是一個關係上億消費者的民生問題。”2月3日,在中國保監會召開的《關於深化商業車險條款費率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見》新聞發佈會上,保監會財産保險監管部主任劉峰以此為開場白。

  市場價格將保持平穩

  “這次改革的主要目的,是建立一個市場化的條款費率形成機制,讓商業車險費率水準與風險更加匹配。”劉峰表示,改革前後的費率水準先維持總體不變,也就是説對風險高的客戶可能會適當上浮費率,而對大部分風險程度較低的客戶來説,費率將會降低,以便讓消費者得到實惠。

  保持價格總體平穩既是車險費改方案厘定的一個基本原則,又是為了避免改革對市場造成“地震式”影響,確保改革平穩過渡。據了解,長期以來,車險在財産險市場佔據主導地位,比如2014年,車險在財産險市場中的佔比就超過70%。與此同時,保險公司的發展水準差異較大,一部分保險公司還沒有做好商業車險改革的準備。因此,保監會的態度是,新車險改革要把握好改革的節奏、力度和重點,處理好改革和發展的關係。

  目前,新車險改革的具體方案包括,以行業示範條款為主體,創新型條款為補充,建立標準化、個性化並存的商業車險條款體系;以大數法則為基礎,市場化為導向,逐步擴大財産保險公司商業車險費率厘定自主權;以動態監管為重點,償付能力監管為核心,加強和改善商業車險條款費率監管。

  “改革一方面加大了簡政放權力度,把商業車險産品的制定權交給行業,把産品的選擇權交給消費者,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釋放了保險公司發展創新的活力,激發了行業組織自我管理的動力。”首都經濟貿易大學保險係教授庹國柱向《經濟日報》記者表示,“另一方面,強化了消費者利益保護,讓眾多低風險車主得到更多費率優惠,同時也豐富了商業車險産品的市場供給,擴大了消費者的選擇權。”

  將在6省市啟動試點

  “春節後,將印發改革試點方案,首批試點將在黑龍江、山東、廣西、重慶、陜西、青島等5個省份1個市啟動,並根據試點的情況推向全國。”劉峰透露,試點正式啟動預計在今年5月份,啟動之時舊的條款費率即停止執行,直接切換為新的條款費率。

  至於首批選擇在這5個省份1個市啟動試點的原因,劉峰表示,一方面試點地區要具有代表性,因為不同地區的經營情況會完全不同,比如東部地區賠付率高而西部正好相反,試點要考慮新方案是不是在不同的市場環境下都能夠適應;另一方面,則是要選擇在車險市場比較穩定的地區進行試點,這是由於如果當地行業基礎太差,經營規範程度不夠,可能會影響試點的推行。

  在正式改革啟動之前,保監會已在北京、深圳、廈門等地區進行了無賠優系數的浮動試點,並取得了積極效果。這次改革的相關內容,也是學習借鑒了前期這3個地區的試點經驗。

  那麼,新的改革會不會帶來如上次費改時出現的亂象,比如由公司定價引發的行業惡性競爭及市場秩序混亂?庹國柱認為,鋻於保險行業市場成熟度的提高,保險公司經營意識的顯著上升、自我約束能力的增強及內部管控的加強,新的改革不會引發普遍的價格戰。

  “如今的監管手段和能力也比10多年前有了明顯提升。比如,當年沒有實施償付能力監管,而現在這種剛性的約束非常強,監管層能及時通過資本來約束保險公司的前端經營行為。”庹國柱表示。

  促進財險行業轉型升級

  “改革後的車險條款費率將更加科學合理,更符合國情。”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保險學院教授王國軍表示,市場化的方向也是商業車險發展的必然趨勢。

  “建立以行業示範條款為主、公司創新型條款為輔的條款管理制度”成為此次改革的最大看點。而此處的“以行業示範條款為主”並非是指由監管層“説了算”。

  對國際經驗的比較研究可以發現,目前大部分國家和地區即便是市場化程度非常高的國家和地區,車險市場都是以示範條款為主。“車險屬於大眾化的産品,過於個性化也不利於行業大數據的積累和測算。所以,我們設計方案時也是選擇以行業示範條款為主。”劉峰表示,不過,也鼓勵保險公司開發個性化的産品。

  鼓勵創新並不意味著完全由保險公司“説了算”。據介紹,中國保險行業協會已成立商業車險創新型條款專家評估委員會,通過建立科學、公正、客觀的創新型條款評估機制,讓消費者面對保險創新有所取捨。

  “考慮到車險在財險中高達70%的佔比,車險的市場化改革將促進財險行業的轉型升級。”王國軍表示,當然也有可能出現“馬太效應”,因為小公司在精算能力和行銷渠道等方面並不佔優勢,“小的公司在創新時,可能會面臨數據經驗及市場接受程度的考驗”。(經濟日報記者 江 帆 姚 進)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