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感情進病房想著農民開處方
- 發佈時間:2015-02-03 08:31:41 來源:農民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吳曉燕魯明
見習記者李慧斌
“患者就是我們的親人,要將個性化服務滲透到醫療全過程,將患者的信任轉化為工作動力,全心全意為老百姓的健康服務。”這是張曉庫經常對醫務人員説的話。
張曉庫是甘肅省慶陽市寧縣和盛人民醫院黨支部書記、院長。從醫30多年來,他始終秉承“大醫精誠”的杏林遺風。對醫技精益求精,對待患者如同鄰家大哥,樸實和善。30多年的從醫生涯,使他和患者有了很深的感情,“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他始終堅持“帶著感情進病房,想著農民開處方”的服務理念,讓患者帶著健康和溫暖回家。
“生活中我家每遇到跳不過去的坎兒,第一個想到的是給和盛醫院的張書記打個電話,聽到他的聲音,我的心裏就瓷實了。”趙小婷的父親説著説著,眼圈就紅了,淚珠在眼窩裏打轉。小婷一家是寧縣焦村鄉的貧困農戶,2002年的一場車禍造成趙小婷高位截癱,半身功能喪失。這飛來的橫禍讓一家人陷入了絕望,高昂的醫藥費像座大山壓在父親的心頭。
張曉庫和醫院黨支部了解情況後,一次性免去了小婷半年的住院治療費用6000元。出院時,考慮到小婷家的實際情況,醫院黨支部還發動黨員幹部為小婷捐贈了生活費500多元。雖然小婷已經出院,但張曉庫對小婷一家的關注沒有停止,每年春節前,張曉庫都要到她家看一看,詢問一下小婷的學習生活狀況,鼓勵小婷的父親好好生活,還送上300元的慰問金。
多年來,和盛醫院幫助像趙小婷家這樣的特困戶120多戶,僅支出的救助資金就達21萬元。
待病人如親人,視患者為父母。張曉庫將人性化的服務貫徹在醫療過程的各個環節,在醫院裏大力開展“零距離溝通”、“親情化服務”。對患者不是親人更似親人,為患者解除病痛,切切實實讓前來看病的患者感受到醫療作風的轉變。“作為一名醫生,不但要有精湛的醫術,更要有醫者德為先的高尚情操。”張曉庫説。
在甘肅省開展的“雙聯”行動中,張曉庫帶領醫院開展了“聯村聯戶聯民心,送醫送藥送健康”科技大篷車活動,還邀請西安交大一附院等陜西9家三甲醫院的30多名專家教授為全縣186個貧困村1萬多名群眾開展義診,讓農民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大醫院看病的待遇。
其實這种老百姓看病就有專家號的待遇,當地百姓很早就享受到了。張曉庫擔任院長以來,堅持解放思想,他認為名醫才能興名科、興名院,提出了“名醫院=名醫+高科技設備+名專家”的理念。2001年,他就牽頭引進了被業界稱為“亞洲神一刀”的腹腔鏡專家王克成教授,為當地的患者實施手術1.02萬次,為群眾節省的診療費累計達3170萬元。
在張曉庫的努力下,2011年和盛醫院被衛生部評審為二級甲等醫院。目前,醫院的醫療設施齊全,原來只能在省級以上大醫院開展的顱腦、脊柱、關節置換等30多項高難度手術已經成為醫院的正常業務,讓當地百姓真正享受到了足不出戶就能享受到優質的醫療服務。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