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0月19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侯建芳:守住一份承諾

  • 發佈時間:2015-02-03 08:31:40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馮建偉通訊員羅昊

  新年剛過,聽到“中國養豬第一股”雛鷹農牧著手搭建行業平臺的消息,記者再次走進雛鷹總部,採訪集團董事長侯建芳,聽他説往昔,談構想。

  在侯建芳素色調的辦公室內,除了辦公桌椅、小沙發和櫥窗之外,只有墻上挂著一塊寫著“誠信贏天下”的匾額,和一幅雪山靜水的風景畫。有人説,侯建芳和他的雛鷹農牧是“中國夢”在中原大地上的寫實版本,而反覆品讀這個版本時,我們的強烈感受是:雛鷹農牧的財富傳奇緣于一種信念的堅守——因為要守住對農民合作夥伴的承諾,他們在市場風雨中堅持到了“來得及成功”;因為要守住“讓消費者吃上安全肉”的承諾,他們構建全程可控的全産業鏈;因為要守住回報社會、保護産業的承諾,他們醞釀搭建行業平臺,讓上下游的企業抱團應對“豬週期”。

  農戶賠錢雛鷹有責,讓農戶賺到錢是硬道理

  侯建芳以200元養雞起家,以養豬發家而成功上市的經歷,在他的家鄉河南新鄭市可謂盡人皆知。這個生於1966年的農家子弟,于1988年在自家院中開始養雞,後來建立雛鷹養雞場,2003年他正式組建成立“河南雛鷹禽業發展有限公司”,擔任總經理一職,現為雛鷹農牧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他喜歡稱自己為“養豬的”,他創立的雛鷹模式已發展為“公司+基地+農戶”多方共贏的成熟模式,成為業界的標桿。

  侯建芳的第一次創業,是在1988年,高中畢業後的侯建芳1分之差沒考上大學,為了脫貧、改變生活面貌開始養雞,他自費100元去鄭州牧專讀了為期23天的畜牧培訓班。

  沒有場地,最初只能在家裏養,後來還是在他的一再堅持下,把養雞事業從家中搬到了村頭租來的40多畝地上,在1994年建立了自己的第一個養雞場,從此踏上了艱難的創業之路。

  1995年一場雞病襲來,侯建芳的養殖業受到嚴重打擊。“5000多只雞死到只剩下700多只,打擊很大。”前幾年賺的錢,基本賠光了。

  但是,侯建芳堅持了下來。靠著自己對養殖業的理解,和自身的韌性,他在1996年迎來了火爆的市場行情,公司經營獲得轉機,穩賺了一筆。

  直到2004年,侯建芳開始養豬,用他的話來形容,就是“開始規模化養殖”。

  在創業的年代裏,侯建芳並非一帆風順,2003年的非典、2004至2005年的禽流感,2006年的高熱病,時刻不在考驗著企業的抗風險能力,但他卻憑藉自己創建的一套模式,一步步扛過來了。一路走來,見證了無數的養殖場、散戶倒下,侯建芳對他們的評論是:“沒有來得及成功。”

  業內不少人知道,雛鷹模式是侯建芳的心血之作,它的核心是:利益共用,風險共擔。養殖行業最為要命的風險有兩條:一是價格波動風險,在價格下行週期,養得越多,虧損越多,這對養殖戶來説,無疑是滅頂之災;二是疫病,大量的非正常死亡,會讓一年的辛苦血本無歸。

  “帶動更多的農民兄弟致富——是我們的心願”,這句話被寫在雛鷹農牧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大門的牌匾上。

  最初“公司+農戶”的雛鷹模式可以簡單歸結為:公司提供飼料、豬舍、仔豬等,農戶負責養殖,再將養好後的生豬按統一價格銷售給公司,養得好多得、養得差少得,並設置保底利潤。

  早在多年前,為降低養殖成本,雛鷹就建設了自己的飼料廠,同時,各項規模化採購的成本,遠低於散戶單獨採購;而分散飼養,則讓每一間豬舍,都成為一個疫情控制點,及時有效地阻斷疫情的傳播,成活率大大提高。

  這意味著,行情好的時候,雛鷹可以以規模優勢獲得更高的利潤;行情差的時候,雛鷹以技術、成本優勢讓自己減少虧損。

  為了讓自己的産業鏈更加穩妥,2004年,侯建芳與省內最大的生豬屠宰企業——雙匯簽訂了生豬供應合同。從上游到下游,侯建芳的佈局,既主動,又穩健。

  2003年7月~2006年上半年,以及2007年、2008年,都是豬價一路上漲的時期,這期間雖然有禽流感等疫情的出現,但現在“兩條腿走路”的雛鷹,發展速度照樣可以讓侯建芳安心。

  雛鷹從2001年開始推廣的雛鷹模式,承諾保底利潤,公司和農戶簽訂合同,協議價收購,市場風險大部分由公司承擔,解決了農戶的後顧之憂。

  “你得讓他們賺錢,不能讓他們虧。”侯建芳如此解釋設計雛鷹模式的初衷,“你可以讓農民少賺一點,但是不能虧,現在出去打工還能賺不少呢,一虧他就不幹了。”

  雛鷹模式有兩條重要原則:一是讓農戶賺到錢是硬道理。二是農戶賠錢雛鷹有責。侯建芳説,農戶是跟你幹的,是要掙錢的。這就要求我們只能去謀求共贏的最終結果。當初,公司中層很多人不理解這兩條,但當農戶得到實惠之後推動公司發展的時候,這種模式的優勢就顯現出來了。

  侯建芳回憶在非典、禽流感的時候:“很多人給我們提建議,説非典是全國性的,這是人力不可抗拒的,農戶適當賠一點是合理的。在這種情況下還優先考慮農戶的正常利潤,有悖常理。我告訴他們,讓農戶賠錢是不守合同、不守信用,公司不守信用,就意味著破産。”常規的合作模式,農戶合作量是時多時少,但雛鷹的合作農戶每年都大幅度上升。

  “如果我們設計了一種模式,理論上算公司特別賺錢,很賺錢,越想越好,就不要再往下走了,一定是賬算錯了。”在公司高層的會議上,董事長侯建芳曾這樣説,“因為這個社會太透明瞭,你賺那麼多錢別人還活不活?別人都不賺錢了,你跟誰合作呢?所以一定要承擔起對合作方的責任。”

  在此模式下,雛鷹農牧養殖規模迅速擴大:2010年銷售生豬66萬頭,2011年銷售102萬頭,2012年銷售149萬頭。2009年~2011年公司收入增長分別達到49%、26%和90%,凈利潤則分別增長了41%、39%和249%。

  “讓消費者吃上安全肉——是我們的責任”

  口碑效應讓越來越多的農戶加入到雛鷹農牧的養殖大軍中。在他們看來,有錢賺,不用背井離鄉,公司承擔市場的種種風險,再也沒有比這更穩妥的生意了。

  雛鷹農牧,也由此開始了“輕資産擴張”的獨特路徑。

  要養豬,就要投入資金建設大量的豬舍,因此,中國的養豬企業大多是重資産企業,為了能發展得更快,雛鷹模式在此時發揮了更大的作用。

  雛鷹公司除了自建豬舍,業主也自建豬舍,租賃給雛鷹公司使用,這是一條共贏的路子。雛鷹低投入擴大了養殖場規模,獲得了穩定的收益,業主、農戶和雛鷹共同致富,最終得到實惠。

  2010年9月15日,雛鷹農牧登陸中小板,總市值超過70億元人民幣,被業界譽為“中國養豬第一股”。雛鷹農牧登陸資本市場後,侯氏家族財富增長至40億元,成為農業領域頂級富豪之一。侯建芳説,上市讓雛鷹可以去做更多想做的事了。

  從2011年開始,雛鷹農牧在河南省的三門峽市通過土地流轉承包了40多萬畝的荒山荒地,計劃累計投資約40億元進行生態豬的規模化養殖。2013年,國家質檢總局歷時4個多月審查後授予三門峽雛鷹黑豬“國家生態原産地産品保護”認證。

  2013年5月份,當記者第一次沿著崎嶇的盤山路,來到這個坐落在群山峻嶺間的生態豬養殖基地時也頗為震撼,站在整個養殖基地最高的一座山丘上一眼望去,鬱鬱蔥蔥的山林間阡陌交錯,一間間藍色的生態豬舍點綴其間。

  根據記者當時的簡單測算,這種散養方式從成本計算上,僅每頭豬的土地使用面積就是傳統集中化養殖的數倍,此外,普通生豬的養殖週期大約是5個月,而生態豬的養殖週期在10個月以上。

  “生態豬肉是沒有可比性的,最好的豬肉就是要賣最好的價格。”侯建芳表示,公司就是要通過銷售價格倒推成本的模式,來改變此前傳統豬肉行業的成本決定價格的定價模式。

  侯建芳説:我們搞生態養豬,是要生産出真真正正讓消費者看得到的養殖生産、經得起檢測調研、而且能吃得出口感的生態豬肉,這才能有可持續性。他説,我的目光是瞄向全國,甚至是未來走出國門。

  “讓消費者吃上安全肉——是我們的責任。”這不是一句口號,在侯建芳看來,這是企業的份內責任。雛鷹農牧要想做大做強,就必須擔當起這份沉甸甸的社會責任。不論是哪類企業,責任都是第一位的,尤其是食品類企業,若沒有社會責任,早晚要死掉。承擔責任,貫穿于雛鷹的整個發展過程,體現在每個雛鷹人的行動中,所以雛鷹成功了。

  在食品安全受到全社會的關注的今天,侯建芳發現,即便在最後找到了養殖源頭,你也很難去追究某個人的責任,因為大部分屠宰企業不養豬,而再進一步追查,就會涉及眾多的中小養殖戶,既無法統一監管,又難以要求對方承擔責任。但在雛鷹,整個産業鏈條都是可追溯的,一個環節出了問題,就會迅速追溯到人,責權分明,大大降低了食品安全風險。

  這就叫做“有效的安全追溯”,侯建芳對這個叫法很滿意,未來,這種安全追溯會幫助雛鷹農牧的肉製品,獲得消費者的更多好評。

  在行業內,真正將養豬各個環節摸清楚想明白的企業,除了雛鷹農牧,還鮮有人能理解、領悟得如此透徹。侯建芳説,作為食品企業,大家最看重的,就是其安全性,而公司擁有著最大的保障優勢:全産業鏈經營。“從糧食收儲至終端銷售,我們全産業鏈條經營,這樣做的最大好處就是,能在各個環節上加強管理,及時把控品質風險。”

  在原料上,公司嚴把原料採購、儲運、飼料加工關,強化化學投入品品質管控,以保證農産品品質安全;在養殖環節,把“六統一”的標準化管理模式落實到生産各環節,即統一採購、統一供種、統一供料、統一防疫、統一流程、統一銷售。不斷探索生豬産品生態養殖新模式,從養殖到餐桌,鏈鏈安全,從源頭上杜絕了各種隱患,保證了豬肉的優良品質。

  雛鷹農牧在三門峽建設目前全國最大的生態豬養殖基地,使生豬養殖回歸自然。三門峽雛鷹黑豬被國家質檢總局授予“生態原産地産品保護”認證,成為該領域唯一“生態原産地保護産品”。公司還配套建設了生物清潔能源環保項目,對養殖廢棄物進行厭氧、無害化處理,生産生物質天然氣和固態、液態有機肥,有機肥用於果蔬種植,實現了畜牧業“減量化、再使用、再迴圈”的大農業迴圈經濟模式和可持續發展。在銷售終端,雛鷹採用國際上先進的氣調包裝保鮮技術,以確保豬肉産品的營養和口感。

  同時,雛鷹將危害分析與關鍵控制點應用於整條産業鏈的每個環節,率先在行業內構建全産業鏈的食品安全追溯管理系統,使得每頭生態豬都擁有自己的“身份證”。從養殖到屠宰、從分割到冷藏、從物流配送到銷售,每個環節都登記備案,任何一道環節出現問題,均可直接追溯到責任部門和責任人,實現食品安全的全過程可控,開創了生豬養殖業的“雛鷹模式”。

  侯建芳告訴記者,公司的雛牧香豬肉,已全部使用“安全可追溯”系統。該模式提取了生産、加工、流通、消費等供應鏈環節消費者關心的公共追溯要素,建立了食品安全資訊數據庫。安全追溯系統資訊包括源頭養殖以及屠宰等環節,甚至詳細到可以知道養殖戶的姓名、照片,還有豬種、飼料、防疫、檢驗、屠宰場、分割包裝等安全資訊。

  “我們拉長産業鏈的主要目的是規避風險。”談到這個問題,侯建芳顯得有些激動,“做全産業鏈很難、也很累,屠宰、連鎖店都是新的領域,公司也下了很大決心。但如果不往下游延伸,在規模加大後,風險將加大,在行情差的時候,會出現虧損。”

  侯建芳説,行業內有這樣一個説法,養豬行業做全産業鏈那不是人幹的事。説明什麼呢?他告訴記者,這個行業單是一個養殖板塊做下來就很難,如果往下游走,比如屠宰由你來做,熟食由你來做,銷售由你來做,那對企業來講,壓力非常非常大,從管理來講,也增加了很多難度。“我幹了26年我是這麼想的,如果一個企業單純為了賺錢,那沒有必要做全産業鏈,因為太累。”如果你更多考慮的是社會責任,考慮到公司未來的發展,考慮到怎麼真正做到食品安全還是要考慮做全産業鏈。

  生豬養殖不是夕陽産業,而且還“看不到天花板”

  雖然沒有十分確切的證據,但有評論説,雛鷹農牧也許正立志成為中國的Smithfield公司(全球最大的豬肉製品加工商)。要在中國市場做到這一點,雛鷹農牧還需要更多時間,但它的掌門人侯建芳,也許早已有了清晰的志向。

  “雛鷹農牧的目標是,通過自上而下的産業縱向整合,形成具有飼料生産、生豬養殖、生豬屠宰、肉製品加工完整産業鏈的大型農牧集團。”

  侯建芳有句名言,養豬不僅不是夕陽産業,而且“還看不到天花板。”

  2014年1月份時,侯建芳認購公司8個億的股票,而且股票鎖定在3年內不能流通,不少媒體問他,為什麼他敢冒這麼大的風險?

  侯建芳説,我1988年200塊錢起家,我對這個企業的感情不用説了。更重要的是,我對我們的企業非常有信心。從創業到現在,公司當年虧損只出現過一次,其他年份公司都是盈利的。我對這個行業太熟悉了,幹了26年,週期非常明顯。比如2005年、2008年、2011年都是暴利,3年一個週期。所以我本人對公司未來是非常有信心的,包括公司高管團隊。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説,我自己增持8個億,雖然對我個人而言壓力大了一點,但是從另外一個層面也增加了投資者的信心。

  侯建芳説,但是作為雛鷹農牧的掌舵人,我們畢竟搞的是農業,民生産業,這麼多年的辛酸可能很多人不了解,因為做農業確實是非常苦非常累,又像坐過山車一樣,每逢低谷的時候會淘汰一大批。作為雛鷹農牧,我們所採用的模式是帶動了一方百姓致富,讓很多老百姓進入我們的養殖區承包豬舍進行養殖,比如現在全行業虧損,但是跟著雛鷹幹的農戶能獲得穩定的收益。這樣就讓農戶有信心進入新一輪的養殖。

  豬賤傷農,肉貴傷民。近年來,“豬價”過山車般的震蕩給整個行業帶來的傷害很大,多少養殖場和養殖戶因為熬不到明天,資金鏈斷裂倒下了。這次採訪侯建芳,他對記者談的最多的是雛鷹搭建中的行業平臺。借助這個網路系統,可以把保險公司、擔保公司、小貸公司及上游企業(獸藥疫苗、飼料、設備、種豬、建材、技術服務等等)和養殖企業、屠宰加工企業聚集起來,大家在這個平臺上自由交易,建立更緊密的常態化聯繫,降低成本、增加收益,抵禦市場風險。

  侯建芳認為,從過去各自幹各自的到如今抱團取暖,農業新常態所體現的正是1+1>2的協作理論。

  據悉,2014年12月23日,新融農牧(北京)企業管理有限公司完成工商登記註冊,該公司旨在為生豬養殖行業産業鏈內各類企業提供交易平臺、中間服務、專家指導、融資安排等,産業鏈內的各公司可在飼料、獸藥、設備、疫苗等領域,通過管理平臺尋找客戶、産品、技術服務等。侯建芳説,通過這個平臺可解決生豬養殖上下游企業各自為政、企業資金緊張、銀行借貸難等諸多問題,減少對生豬養殖行業發展的干擾。

  侯建芳信心滿滿地告訴我們,很快,雛鷹將就平臺建設和運作向全社會做詳盡披露。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