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17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民間投資理財公司亂象驚心 遊走在蒙人與詐騙邊緣

  • 發佈時間:2015-02-03 07:19:27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仿佛在一夜之間,上海的街頭雨後春筍般冒出了數百家投資理財公司。

  響亮高端的公司名頭,豪華氣派的辦公裝修,還有一群西裝革履的理財經理或顧問,一臉誠懇地向你推銷各類高收益的“理財産品”。

  這些公司向投資者推薦的理財産品、財富計劃、P2P(個人對個人)理財方案等,年收益均在12%以上,有的甚至高達30%。他們聲稱,高收益外,還有擔保、債權抵押和墊付本息等多重風險保障。這些承諾,使他們不僅完勝銀行的存款利息和信託理財,連幾大網際網路巨頭的各種“寶寶”産品也自嘆弗如。

  創造投資奇跡的股神巴菲特,窮其一生年化收益率也才21%。這些民間理財投資公司,如何能做到低風險高收益比肩股神?

  誘人的承諾

  朱先生擔心父親遭遇龐氏騙局:前面高收益,靠後來者的本金來填。他更擔心,“如果我老頭子再追加投資就不堪設想了。”

  .................................................................................

  2014年末,上證報記者走進Y公司,佔據大廈整層樓面的辦公地點裝修高檔豪華,堪比銀行和基金公司。

  在該公司前臺,有10多個年輕人正在排隊登記,記者隨口一問,原來公司近期正在大量招聘理財顧問,他們是來應聘的。

  對於記者的理財諮詢,Y公司理財顧問孔先生非常熱情。他向記者推薦該公司一款叫做“四季盈”的理財産品,保證年化收益率在15%-17%,利息月付。如果投入60萬元,每月至少可輕鬆拿到7200元的利息。

  “你們公司的理財怎麼操作?”

  “投資者購買我們産品後,我們把錢貸給需求企業,需求企業以房産等作為抵押債權,保證最終支付本息。”

  “貸款企業還不了錢怎麼辦?”

  “如果貸款方到時不能還本付息,我們公司承諾在三天之內墊付本金和利息。”

  “錢是直接進入你們公司嗎?”

  “不進我們公司。我們有資金託管平臺,進中國人民銀行下屬的第三方支付平臺FY支付。”

  紫壬還把記者引薦給了Y公司行銷總經理黃女士,記者注意到,公司宣傳手冊上,至少有四個人都挂著行銷總經理頭銜。

  記者再次強調擔心理財資金的安全,黃女士再三向記者保證,公司“實力很強,已經上市了”。她自己和親戚朋友的錢都投在公司。她還壓低聲音悄悄告訴記者:“我們老闆很有背景。”

  如此看來,把錢投資到該公司,真是一樁無風險高收益好事。

  事實果真如此嗎?記者深入調查後發現,公司的説辭和宣傳中,存在諸多誇大和不實之處。

  第一、記者諮詢的整個過程中,Y公司無法告知貸款企業的翔實情況,更無法確認這些企業貸款需求的真實性。

  第二、FY支付是一家第三方支付公司,跟央行無任何直屬關係。FY支付只是在Y公司設了一個POS機,投資者的錢通過該平臺的渠道,最終進入Y公司控制的賬戶。

  第三、上市説法純屬蒙人。Y公司只是在某某股權託管交易中心進行了掛牌。公開資料顯示,該股交中心主要為非上市小微股份公司提供股權託管、登記和轉讓等金融服務。在股交中心掛牌與企業在證券交易所公開上市是兩碼事。

  上證報記者查詢Y公司的工商登記資料發現,這家在上海已經有1個總部、7個分部、10家門店的“資産管理公司”,令人吃驚地“年輕”。

  Y公司成立於2013年7月10日。某會計師事務所出具的驗資報告顯示,Y公司成立時註冊資本金僅為3萬元。

  根據Y公司2014年2月20日提交給上述股交中心的掛牌説明書,該公司當時註冊資本金增加到1000萬元人民幣,但這次增資沒有驗資報告。

  Y公司在2014年11月3日,又變更註冊資本金為5000萬元人民幣,同樣沒有工商登記的實繳記錄。

  記者瀏覽了Y公司的官方網站,該網站頁面簡單,為外包建設維護。網站上除了上述股交中心的一紙會員資格證書外,無任何金融行業的資質和牌照。

  官網還展示了一份“中國保護消費者基金會”授予的“3·15誠信服務會員單位”證書。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早在2009年4月8日,央視《今日説法》當期節目《誰打誰的假》,就曾曝光“中國保護消費者基金會”與官方中消協無任何關係,僅僅是一個辦公場所在北京一個居民小區的民間消費者維權組織,且其社團法人資格年檢只截止到2007年,早已經喪失民間社團組織的活動資格。

  對於註冊資本登記,萬商天勤(上海)律師事務所律師鐘承江告訴記者:“自2014年3月1日起,公司登記實行註冊資本認繳制。企業註冊資本顯示的資本金,與企業註冊資本實際繳納情況並非完全一致。註冊資本5000萬元,不一定代表企業有5000萬元真金白銀。”

  “即使資本金真有5000萬元,但如果其理財産品銷售達到幾個億或者更多,公司就根本沒有能力墊付。”上海資深銀行從業人士于屹表示。

  朱先生的父親買了Y公司的理財産品。對於該産品的高收益低風險承諾,朱先生表示了強烈的質疑。他告訴記者,該産品收益三個月年化8.4%,一年15.6%。

  “我一聽就知道有問題了,因為現在餘額寶才5%不到,現在一年期‘招財寶’收益也就6.5%左右,還根本搶不到。Y公司收益這麼高,而且還敞開供應,肯定有貓膩。”朱先生告訴記者。

  朱先生擔心父親遭遇龐氏騙局,前面高收益靠的就是後來者的本金來填。他更擔心,“如果我老頭子再追加投資就不堪設想了,因為他手頭有40多萬元養老錢。”

  記者為Y公司算了一筆賬:Y公司支付給客戶15%-17%的收益,自身的辦公房租、工資、運營成本和公司盈利全部加起來,至少要收取10-15%的息差和服務費才能維持運營。

  也就是説,所謂的需求企業要從Y公司獲得資金,年化成本不低於30%。

  “三無”狀況下瘋長

  這些民間投資理財公司在“無準入門檻、無行業標準、無直接監管機構”的三無狀況下瘋長,部分公司已觸及非法集資監管的紅線

  .....................................................................

  去年11月25日,央行條法司為包括P2P網貸平臺在內的民間投資理財公司,開出了三點風險警示,明確“不得提供擔保,不得歸集資金搞資金池,不得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更不能實施集資詐騙。”

  但記者調查的民間投資理財公司和P2P網貸公司,都遊走在央行三點風險警示的邊緣。

  記者採訪的另一家資産管理有限公司Q公司的操作手法與Y公司幾乎如出一轍。

  不過,在風險保障包裝上,Q公司比Y公司更勝一籌,增加了H集團與R公司兩家企業作為投資擔保。記者調查獲悉,H集團和Q公司的法人代表是兄弟關係。

  Q公司宣傳手冊稱,H集團主營業務為資産管理、百貨經營和商業地産,集團年銷售額超過5億元。但奇怪的是,這家“實力雄厚”的集團因為資金緊缺,早已捲入民間借貸的法律訴訟。2014年8月,H集團因為民間借貸糾紛,被投資者告上法庭。

  另一個擔保方R公司,註冊資本3億元,成立日期為2013年5月24日。頗為蹊蹺的是,該公司2013年11月10日在某報刊登了一則啟事:遺失公章一枚,聲明作廢。

  在另一家投資理財公司X公司,記者參加了它的理財茶話會。下午1點半,會議室反覆播放著公司冠名贊助的一期財經節目的宣傳片,四五個手持宣傳單的60多歲的老人和中年婦女,散坐在記者身邊。

  主持宣講的行銷老總宣傳説,X公司的理財模式,開發商以其開發項目市場價格的一半,抵押給X公司融資,X公司再將這些房産項目,設計成“資産證券化”的理財産品賣給客戶,産品投資收益在13.2%-15%之間。

  記者從X公司的宣傳材料上看到,與X公司合作的地産項目多數只有一個樓盤名稱,展示的地産項目圖片也是效果合成圖。

  該老總反覆強調,房地産再怎麼跌,也不可能跌破50%。所以“客戶的錢是絕對安全、沒問題的。”

  記者查詢到的工商登記顯示,這家在上海、北京、西安等城市已經擁有10家網點,大力宣傳和售賣“資産證券化”金融産品的公司,也無金融證券業的資質和牌照。

  X公司註冊于陜西,其依法核準的經營範圍,僅限諮詢類業務,其中包括“房産仲介及資訊諮詢服務”。其宣傳材料,還印上了多家媒體對該公司大幅圖片報道。記者查詢了其中一家媒體,發現只是一篇豆腐乾大小的軟文廣告,而並非大幅圖片報道。

  記者還暗訪了兩家P2P平臺個人金融服務的理財公司,兩家公司的産品年化收益在12%左右。

  在記者的追問下,兩家公司的理財顧問都承認,投資者的錢不是直接劃款給下家,而是先歸集公司的賬戶。理財顧問李先生甚至直白地向記者表示,“我們這行,誰説公司不碰到投資者的錢,那肯定是在忽悠。”

  理財顧問廖女士則告訴記者,為控制風險,公司主要放款給8000元至3萬元左右的小額資金需求者,對每個貸款者,都會進行面談和資料審查,要打40個核實電話,並且會給貸款人2名直系親屬撥打確認電話。

  對此,一位國有銀行呼叫中心客服主任告訴記者:“這是不可能的!每一筆一兩萬元的貸款,都要花這麼高的通訊、人力和時間成本,誰做誰虧本。”

  記者先後調查了共計12家在上海的民間資産管理和P2P理財公司。概括起來,基本特徵為:

  多數成立時間只有一到兩年;

  實際控制每人平均是外省市籍;

  公司團隊年輕化,有正規金融行業從業經驗者極少;

  為理財産品提供擔保的公司和企業,多半為關聯公司,有的只是空殼,有的本身資産負債率已極高;

  其成功銷售的對象以退休職工和老年人為主;

  它們與投資者簽訂的均不是正規的理財投資産品銷售合同,基本形式名為“出借諮詢與服務協議”。多數以“**投資諮詢公司”或者“**金融資訊服務公司”與投資者簽署協議。

  多位金融業內人士表示,這些民間投資理財公司在“無準入門檻、無行業標準、無監管機構”的三無狀況下瘋長,部分公司已觸及非法集資監管的紅線。

  記者暗訪調查的這些公司中,九成以上都形成了事實上的“資金池”。

  中國小額信貸聯盟秘書長白澄宇表示,民間投資理財公司和P2P平臺公司,只要形成了“資金池”,不管是機構道德原因,還是經營不善導致的機構倒閉和資金虧空,都有可能給客戶造成損失。“在沒有監管的情況下,也為龐氏騙局提供了便利條件。”

  “民間投資理財公司的亂象,已經對正常的金融秩序産生衝擊。”上海銀監局一位相關工作人員向上證報記者表示,一方面,正規的村鎮銀行和小額貸款公司的監管捆綁太多,民營銀行申辦門檻太高;另一方面騙子橫行,幾乎“明目張膽”地詐騙投資者錢財。

  疏導與監管

  吳曉靈認為,在金融的法律法規上要更完善、更寬容、更開放,把合理的需求釋放出來。對以民間投資理財搞非法活動,則要堅決予以打擊

  .....................................................................

  實際上,部分民間投資理財公司涉嫌非法集資和龐氏騙局,已經實實在在上演。

  2014年10月27日,浙江銀坊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負責人(外稱“銀坊投資”)蔡錦聰跑路,“銀坊金融”累計成交額3.36億元,杭州警方已經展開立案偵查。

  蔡錦聰為溫州瑞安籍,銀坊投資成立時間為2013年11月,註冊資本為5000萬(未有實繳記錄顯示),號稱做P2P平臺,承諾收益15%。其投資由瑞安市金通融資擔保有限公司和瑞安雲頂集團做擔保。後來顯露的事實是,蔡錦聰自己就是瑞安金通擔保出資人和董事;雲頂集團的實力則被大大地誇大,且對外宣稱“沒有對外做出這些擔保”。

  陷入恐慌的多位受害者反映,蔡錦聰涉嫌卷走的投資者的錢1.5億元。杭州警方一位內部人士表示,從現有情況看,銀坊金融跑路並不完全是平臺的資金鏈斷裂,涉嫌一開始就是有預謀“做局”。

  P2P貸款平臺的跑路案,則更是屢見不鮮。1月26日,北京裏外貸官方網站發佈公告確認,因借款人高琴目前被濟南警方所控制,該平臺已無法提現。這家P2P網貸平臺因待償付本息金額達9.34億,被稱“業內最大危機”。有媒體報道稱,有不少企業為其提供資金,包括一些知名信託和私募基金公司亦被捲入。

  據記者不完全統計,在民間金融活躍的浙江,2014年至少有12家民間投資理財公司倒閉或跑路失聯,“吃”掉了投資人超過20億元。在北京,2014年僅“隆尊資産”跑路,涉案資金就高達30億元。

  對於民間投資理財公司的亂象,中國人民銀行金融消費權益保護局局長焦瑾璞在與上證報記者交流時表示,他自己在上海街頭就碰到過有人兜售“很吸引人”的理財産品,還聽説有家P2P公司,將公司裝修得跟上海農商行一模一樣,打著農商行的牌子銷售理財産品。

  焦瑾璞認為,有的民間投資理財公司都上升不到金融層次,“甚至有的純粹是詐騙。”

  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吳曉靈則向上證報記者表示,民間金融理財市場的亂象,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解決:第一,在金融的法律法規上要更完善、更寬容,要更開放一些,把合理的需求釋放出來;第二,對於那些搞非法活動的,搞詐騙和旁氏騙局的,堅決予以打擊。另外,投資者自身要提高辨別力,不要去貪圖高收益,不要參與非法集資活動。

  在2014年舉行的一個網際網路金融論壇上,央行副行長潘功勝肯定了包括P2P模式在內的網際網路金融在提高金融服務效率、降低交易成本上的正面作用。但他同時也表示,網際網路金融沒有改變金融的風險屬性,而且與網際網路伴生的技術、資訊、安全等風險更為突出。

  “適度監管,建立一個健康、運作有序的市場,防止市場上‘劣幣驅逐良幣’,也是業界有識之士的共識。”潘功勝説。(記者 田野)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