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4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深潛技術如何照進産業現實

  • 發佈時間:2015-02-03 05:13:05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滿載著國人期待的蛟龍號總是令人驚喜不斷,前幾年在陸續突破1000米、3000米、5000米深度之後,創下了7062米的最大下潛深度紀錄。2013年以來,試驗性應用航次緊鑼密鼓地展開,足跡遍佈太平洋、印度洋的多個海區。多次的海試和試驗性應用航次取得了顯著成效,不僅檢驗了設備性能、鍛鍊了潛航員隊伍,而且還通過點、線、面調查,摸清了有關海區的海底環境,掌握了相關海區礦産、生物資源狀況,獲得了大量珍貴而豐富的樣品和數據,奠定了深海資源開發利用的堅實基礎。

  成就有目共睹,然而,不足之處也顯而易見。我們已經邁出了走向深海的第一步,現實應用更值得期望,而恰恰在這一點上,我們與國外還存在不小差距。

  前不久,日本在全球首次實現海底可燃冰開採。他們通過採用特殊的技術把可燃冰轉換成甲烷氣體,帶出海面,成為真正可用的能源。雖然我國也在海底找到了可燃冰,但目前這一寶貴資源並不能為我所用,蛟龍號及其他深海裝備技術成果的價值並沒有真正體現出來。這一點,在我國海洋經濟發展中也體現得十分明顯。2013年我國海洋經濟統計公報顯示,濱海旅遊業、海洋交通運輸業、海洋漁業等3大傳統産業佔去了主要海洋産業總産值的74.2%,海洋生物醫藥、海洋能源、海洋化工、海水利用、海洋鹽業、海洋礦業等六大新興産業只佔到6%。

  既然蛟龍號等深海裝備能捕捉到深海生物、採集到深海礦産,為何相關産業卻發展不夠呢?這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後端的産業開發能力不足。以海洋生物醫藥産業為例,儘管在高溫、高壓、高毒環境下生活的深海生物資源極具開發價值,但因為開發技術實力有限,已開發出的産品多數停留在保健品階段,其潛在價值並沒有有效發掘。二是前端的勘採技術水準不高。我國向深海邁進的時間不長,還有許多關鍵性技術要去突破,産業界對蛟龍號的關注不僅僅是深度上的遞進,更多的是如何提高作業能力與降低使用成本。後端應用不足導致提出的技術需求不夠,制約了勘採設備和技術水準的提升;而工業化的勘採技術水準不高,導致勘採成本過高,影響了産業界的積極性。這兩方面互為因果、互相強化,在某種程度上造成了低端鎖定效應。

  我國能源資源匱乏,面對如此豐富的海洋資源,不能得其門而入,確實讓人扼腕嘆息。如何解決?辦法只有一個,趕緊行動起來,才能在業已開始的激烈的國際海洋競爭中搶得一席之位。實際上,新世紀以來,我國推進深海資源開發利用上力度相當大,2003年出臺的第一部《全國海洋經濟發展規劃綱要》提出要集中力量,力爭在海洋生物資源開發、海洋油氣及其他礦産資源勘探等領域有重大突破;2006年國家批准了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此後一系列與海相關的國家級區域規劃出臺,掀起了一股發展海洋經濟的熱潮;特別是黨的十八大更是明確提出了建設“海洋強國”的戰略。這些政策的出臺,為我國深海資源的勘探開發利用提供了強大動力。

  當前,當務之急是應抓住制約深海資源開發利用的關鍵環節,著力突破,一是加大對後端産業技術的支援投入力度,破解“有資源、無應用”的困境;二是有關企業也應積極投身到深海資源的開發利用上來,惟其如此,蛟龍深潛帶來的産業前景才能變成現實。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