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深海之困——中國民企“擱淺”的海洋夢

  • 發佈時間:2014-08-23 15:29:30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新華網石家莊8月23日電(記者易淩 李俊義)在距離北京兩小時高鐵路程的海濱城市秦皇島一個租來的廠房裏,李善偉帶領一支由曾經的漁民和農民、中年婦女及幾位科研人員組成的開發團隊研製出了世界最先進的深海船舶門窗,並獲得國際權威認證。

  但這位秦皇島市星陽船舶配件有限公司的當家人卻高興不起來,因為這些他苦心打造的寶貝很可能會一直“留守”在庫房裏。

  “我們找到國企船廠談合作,他們都驚訝于中國企業也能做出這樣的産品,因為同類産品目前都從歐美進口。用我們的産品保守估計可以降低30%以上的成本,但他們不用,外國船東不相信中國創造,中國船企不願意做小白鼠。”李善偉很無奈。

  “國家不是鼓勵支援創新嗎?為什麼我做出了好産品,檢驗也證明了它們的價值,就沒有一個船廠願意用呢?”李善偉反覆詢問。

  工廠會議廳裏的三面墻上挂著他引以為傲的特殊裝潢——幾十張用鏡框裝裱起來的國內外船級社對星陽的産品和技術專利的認定證書。

  李善偉曾在當地政府的一個特種玻璃研究院擔任項目經理,最終在1999年,中國民營經濟發展勢頭迅猛之時,投資三萬元起家從防火玻璃做起,並逐漸將企業發展成國內最大的船用防火玻璃生産商,國內市場份額佔到95%以上。

  2003年,星陽隨勢而上,拓展産業端,開始製造船舶門窗。到去年年底,星陽産值2600萬元,産品出口日本、南韓和新加坡。

  而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中國船舶製造業經歷了一次慘烈洗牌。曾經跟風逐利的船企風光不再,而依附於此的船舶配件廠商日子也不好過。

  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秘書長王錦連分析,目前中國船舶及其配件製造行業産能嚴重過剩,産品價格下降,而原材料、勞動力和其他成本上升,由此引發行業危機;同時總體經濟復蘇尚待時間,企業之間“三角債”問題嚴重,部分企業資金鏈緊張或斷裂,經營困難;很多企業急需産業升級,但面臨資金和資金瓶頸。

  2010年,中國將海洋工程裝備製造業列入高端裝備製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産業加以扶持,同時《海洋工程裝備製造業中長期發展規劃(2011~2020)》明確提出,到2015年,中國海洋工程裝備製造業年銷售收入將達到2000億元以上。巨大的市場規模吸引了國內外眾多企業瞄準海工裝備領域。李善偉也躍躍欲試。

  “我們決定拿出精力做研發,做給海工産品使用的高壓水密門和高隔音窗。”李善偉説。

  李善偉的創新之舉正逢其時。因為與日韓等海工裝備製造強國相比,中國在核心技術上仍受制於人,目前利潤最高的海工裝備核心配套設備、水下設備製造等基本被國外供應商壟斷。

  王錦連説,船舶工業興旺時,相關的配套産業沒有實現同步規劃,造成當前中國船舶配套設備的國産化率只有50%左右,而日本、南韓的國産化率達到95%。

  工信部裝備工業司船舶處處長由淑敏也指出,海工産品方面,中國海工裝備的配套設備本土化率非常低,每年有70%以上的設備需要進口,關鍵設備配套率不足5%。

  “因此,我國在這一輪海工裝備産業發展過程中必須吸取船舶工業的教訓,重視配套産業的同步規劃發展。而國內企業想要克服研發能力及配套能力薄弱這一短板,必須從市場需求出發,立足科技創新,完善重點共性技術的研究,形成現代化的海工製造業體系。”王錦連説。

  從2011年開始,星陽花了兩年的時間研製開發了適用於深海船舶和海洋開發平臺使用的水密門和高隔音窗,通過包括挪威、美國、日本和中國的船級社的認證,他們所研製水密門在靈活開啟關閉的情況下不漏水,隔音窗亦達到合格標準。但産品依然沒有買家,無法實現量産。

  李善偉目前面臨的兩大難題是眾多中小型民企發展的頑疾——缺錢和缺人。這也是所謂的中國式民企困境。

  “年輕人找工作願意到國企,熟手技工都改行賣房子去了,誰來搞實業!”李善偉説,在研發、建造、管理、標準等多方面,中國企業都能夠滿足最苛刻的標準要求,但産業工人的培養有一個過程。

  面對困境,李善偉希望政府搭建國企和私企之間的合作平臺,開展合作,同時在民企産品市場化的過程中,政府能推動技術的應用,並進一步落實各種政策,同時解決融資難的問題。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