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大專家不願意幹的我們幹

  • 發佈時間:2015-02-02 07:32:03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高楊

  1月14日北京迎來2015年第一場雪的時候,遠在3000公里之外三亞南濱農場的穆生奇正緊張地和隊友們一起收穫去年冬天繁育的第二批瓜種。“離目標更近了!”電話中他難掩喜悅之情。小穆口中的“目標”,是培育出適合北京都市現代農業的高品質採摘型設施西瓜新品種。

  他們是北京市農業技術推廣站的第三代西瓜育種人。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開始,推廣站結合自身優勢,立足市場需求,開展西瓜新品種選育及配套技術研究,推動京郊西瓜生産走上了高産、優質、多樣、觀光休閒之路,給首都市民帶去了“瓜福氣”。

  傳與承——三代育種人的堅守

  西瓜是北京傳統優勢産業,翻開《北京志》,其中最早的種植記載可追溯到元末,龐各莊更是著名的“中國西瓜之鄉”。推廣站與瓜結緣,開展西瓜育種三十多年時間,可以説是“推而優則育”的結果。

  為改變之前北京西瓜産量低、口感差等問題,上世紀80年代初開始,推廣站大量引進、篩選、推廣新品種,從國內外引進品種173個,篩選出“京欣1號”、“黑蜜2號”等早中晚熟品種11個,延長了上市時間,市場供應量也增長了2倍。同時積累了原始材料,掌握了育種、繁種方法,為自主研發奠定了基礎。

  “推廣部門與科研院所、企業育種的最大不同,是能更好地滿足市場與推廣兩種需求,並結合栽培技術實現良種良法配套。”推廣站育種室主任王海波説。進入90年代,品質與産量兼優的西瓜品種成為主要需求,已有一定積累的推廣站技術人員育成了“暑寶”、“花蜜”等晚熟系列品種,“暑寶”更是北京第一個具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無籽西瓜品種。

  2000年以後,都市型現代農業賦予了西瓜更深層次的內涵,“可食可賞可摘”的新品種成為了主要需求,推廣站也隨之調整育種方向,主攻“多樣性”、“採摘型”系列新品種,選育了具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傳祺”等優良品種。他們的定位很清晰,“以需求為導向,在小市場裏做大文章,瞄準北京特色和高端市場,大專家、大公司不願意幹的事情,我們幹。”王海波説。

  品種選育同時,推廣站西瓜育種人才也實現了星火傳承,從第一代以申寶根為代表的專家,到以曾雄為代表的第二代育種人,如今包括穆生奇在內的“70後”、“80後”接過了火炬。

  30多年、幾代推廣站西瓜育種人的堅守與付出,也收穫了沉甸甸的果實,他們選育出通過全國和省級審定的西瓜品種20余個,形成大中小果型,早中晚熟性,不同花色,不同口感,適用不同茬口、長採摘期的系列品種格局,覆蓋全國1/3的省份,累計推廣360萬畝。

  苦與樂——每年過兩個夏天

  育種人都以在南繁基地擁有一塊種子田而自豪,但其中艱辛遠非一般人能想像。早期海南育種“一條螞蝗當腰帶、兩隻老鼠一麻袋、三隻蚊子一盤菜”的艱苦已經遠去,但沒有海水、沙灘、椰林的愜意,簡樸、辛勞、孤獨時刻伴隨著新一代南繁人。

  一個多月前,記者輾轉來到推廣站在三亞崖城的育種基地,一棟簡易二層樓、一個大院子,和周圍其他基地一樣,育種人就住在被莊稼包圍的“孤島”上。為追尋優質的光熱條件,穆生奇等十月初就來到了這裡。如同候鳥,他們每年都要過兩個夏天。

  “我們2005年就駐紮在這,2007年建了基地,130畝中有15畝專門用於西瓜育種。”曬得黝黑的小穆戴著草帽、挽起褲腿,儼然一副農民打扮。現在是關鍵的授粉期,天最熱時恰恰授粉條件最好,早起晚歸,育種人整天都泡在田裏。

  記者看到,戴著竹笠的當地婦女蹲在瓜田中,極仔細地把西瓜母本的雄花一個個去掉,為授粉後的每個小瓜套上手指肚大小的紙帽,防止接觸別的花粉;父本的雄花也用防蟲網罩住,防止蜜蜂授粉。“授粉是精細活,我們也要消毒,防止粘上花粉。咱是當‘月老’的,不能把線牽錯了。”穆生奇笑著説。授粉後,還要給每個瓜的藤蔓上挂上彩色小環來“命名”標記。

  辛苦繁忙不打緊,有時他們還要面對意想不到的危險。就在幾天前,一位“不速之客”——一條兩斤多重、比水管還粗的眼鏡蛇突然闖入基地。“好在基地打工的當地人制服了毒蛇,類似的情況每年都有幾次,我們見怪不怪了。”王海波説。

  相比自身安全,他們更擔心“寶貝”西瓜受到傷害。在基地工作的當地“土專家”王元宵還記得2013年颱風“海燕”登陸時的場景:“狂風捲起沙石,打在臉上和刀割一樣。一轉眼,剛種下的第一茬瓜就全毀了。”

  為了保住正處於育苗期的二茬瓜,穆生奇與另一位工作人員拼了命,三次頂著狂風給育苗盤裏的西瓜苗加蓋防風網。瓜苗保下了,累得虛脫的兩個人癱坐在地上,汗水和著泥沙的臉上露出了笑容,辛苦保下來的瓜苗種上後成果率達到了96%。

  期與盼

  “傳祺”——西瓜帶來

  “傳奇”效益

  多年南繁北育加速了推廣站西瓜育種的成果轉化,近年來,他們成功選育並推廣了綠皮紅肉“紅小帥”、綠皮黃肉“黃小帥”、黃皮紅肉“黃晶”、黃皮黃肉“黃蜜”以及黑皮紅肉“小神童”等系列品種。尤其是選育出採摘期長、儲運性好、適宜連茬坐果的“超越夢想”和“傳祺”系列,已成為京郊小西瓜的主打品種。

  龐各莊世同瓜園的園主張世同去年首次試種“傳祺2號”:“這個品種特適合採摘,果肉脆、甜度高、個頭適中,吃完後有種唇齒留香的感覺,而且瓜皮韌度好,能保持7~10天不裂瓜,比一般採摘期延長了一週。同時茬口好,能搞二茬瓜,這樣一來效益好了很多。”一年下來,“傳祺2號”也給老張帶來了“傳奇”,畝效益超過3萬元。

  推廣站選育新品種極大豐富了産品類型,滿足了首都不同消費人群的需求,推動了京郊西瓜品種換代升級,栽培面積一度佔到京郊小西瓜的五成左右,並獲得了全國西甜瓜擂臺賽“綜合獎”及“新品種獎”等多個獎項。

  推廣站還發揮自身優勢,配套了無籽西瓜高産栽培技術、延長西瓜採摘期的整合栽培技術、園區景觀栽培模式及加工工藝等,整合示範了“雙幕覆蓋”、“多茬多果”等延長採摘期的關鍵栽培技術。新品種、新技術已覆蓋京郊130多個西瓜採摘園,覆蓋率達95%以上。

  如今,京郊西瓜種植能夠滿足市民“清明”、“五一”、“國慶”、“中秋”及“暑期”的採摘需求。樹式、盆式、廊式等模式栽培的西瓜景觀隨處可見,西瓜貼圖、瓜身雕刻、方型西瓜、玻璃藝術西瓜等生産工藝也得到推廣,“接二連三”後的西瓜産業實現了更廣闊的發展,進一步帶動了瓜農增收,僅採摘一項,價格較普通西瓜高了20%~80%,客流量也增加了25%~30%。

  剛育完兩茬瓜的穆生奇即將回京,進入新一輪在京郊的春季育種。“北京正進行農業結構調整,培育更加高效、節水的西瓜新品種,我們任重道遠,每天我們在天涯海角的努力其實就盼著市民的‘果盤子’和農民的‘錢袋子’能越裝越滿。”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