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0月21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科學家培育出類似小腦的三維腦組織

  • 發佈時間:2015-01-31 01:30:43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科技日報訊 (記者常麗君)幹細胞研究的一個主要目標是用未分化的幹細胞生長出組織,替換受損的身體部位。這對神經系統而言尤其困難,因為不僅要生成特殊類型的神經元,還要設法讓它們按特殊方式連在一起。

  日本理化學研究中心(RIKEN)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成功誘導人類胚胎幹細胞自行組織,發育成一個類似于小腦的三維結構,有著恰當的背—腹式花紋和多層結構,與自然發育的小腦相同。研究成果發表在最近的《細胞·報告》雜誌上,為探索實驗室重建神經結構提供了重要線索。

  研究人員詳細介紹了如何按順序利用幾種信號分子,促使人類胚胎幹細胞自組織,分化成三維的功能性小腦神經元。據每日科學網站1月30日(北京時間)報道,他們首先在特殊環境下用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2(FGF2)培養人類胚胎幹細胞,在3周內使其定向分化為中腦/後腦區,這是小腦所在的位置;在5周內表現出小腦板神經上皮細胞的特徵,這是小腦特有的發育神經系統。這些細胞還顯出了定向發育成小腦中所有類型神經元的早期特徵,包括浦肯野細胞、顆粒細胞或小腦深核投射神經元。

  在向成熟小腦神經元發育時,一些FGF2處理的細胞表現出晚期浦肯野細胞的特徵,併發育成該類細胞的形狀。約15周後,這些細胞的電生理學記錄顯示,它們對電流和正常小腦信號所需的受體抑制反應適當,表明隨著結構成型,它們的功能也發育完成。還有一些FGF2處理細胞表現出菱唇特徵,這種結構由顆粒細胞的發育和移動引起,在第7周時,出現了移動顆粒前細胞的特徵。研究人員看到這些細胞移動並延展纖維,彎曲成T型,這是顆粒細胞平行纖維所特有的。

  這些在小腦發育早期,從頂部到底部各類型細胞分佈並不均勻,形成一種背-腹式分開的結構。他們測試了多種因子,在大約14天時,把FGF19添加到FGF2處理的細胞中,到第35天時,生成了一些扁平橢圓的神經上皮細胞,外面表現背部特徵而裏面是腹部特徵。在28天至35天期間,添加基質細胞衍生因子1(SDF1),它們會生成連續的背—腹式神經上皮結構。SDF1還誘發了其他兩個重要的結構變化:背區沿背—腹軸線自然發育成3層:腦室區、浦肯野前細胞區和菱唇區。

  論文第一作者六車惠子(音譯)説:“我們所證明的自組織原理對於將來的發育生物學非常重要。嘗試用人類誘導多能幹細胞(iPS)生成小腦已取得了一些成功,這些慢慢生長出來的小腦神經元和組織對構建小腦疾病模型非常有用。”

  總編輯圈點

  去年1月,《自然》雜誌刊發了日本理化學研究院小保方晴子關於萬能細胞的造假論文,一度發展成全球性的科學醜聞,這一事件不出所料地“榮登”2014年各大科技新聞榜;好在該院的高橋政代因首次實現了誘導幹細胞的臨床應用被評為幹細胞領域的“年度人物”,為其捍衛業界聲譽扳回一局。如果説細胞、組織、結構和功能對於大腦運作缺一不可,那麼在通往科學巔峰的路上,紮實的理論、嚴謹的實驗和可靠的數據更是容不得半點疏漏。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