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從田頭到攤頭 看菜價怎樣漲

  • 發佈時間:2015-01-30 08:34:37  來源:海南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 本報記者 況昌勳

  攤頭菜價貴,但是田頭菜價並不高。

  在太陽升起之前,蔬菜在黑夜中經過聚合、分散的過程,或跨海來到海口,或從郊區田頭進城。例如,菜農陸錦家的280斤菜心,從批發市場走到農貿市場的攤頭,“身價”從1.2元/斤上漲到了4元/斤。

  蔬菜在擺到攤頭之前,經歷了哪些流程?為何差價如此之大?

  場景

  時間:1月23日淩晨1時

  地點:海口秀英區儒益村

  關鍵點:每畝每年利潤超萬,每人

  每月僅賺2000元工錢

  1月23日淩晨1時,海口市秀英區儒益村蔬菜基地裏,來自廣西的菜農陸錦夫婦就著微弱的電瓶燈光,採摘菜心。

  陸錦夫妻倆來海口種菜已經6年了,以每畝1600元的租金租下了3.6畝地。陸錦説,一年種植8茬葉菜,除去地租和農資等,每年能賺四五萬元,比廣西要賺得多,但是平均每個月每人也僅2000元的工錢。

  經過近3個小時的採摘,到了淩晨3時,夫妻倆摘了150把、約280多斤的菜心,裝進簍子,洗洗,放進三輪車內,拉到1公里外的秀英批發市場。

  時間:1月23日淩晨3時

  地點:秀英批發市場、南北市場

  關鍵點:二級批發商雖加價不多,

  但量大利潤高

  淩晨3時,秀英蔬菜公益批發市場迎來了它一天中最為忙碌、喧囂的時刻。數十個菜販額頭上綁著手電筒,一束束光柱四處照射,尋找著“獵物”。

  鄭和菊就是其中的一位商販,經過1個小時的挑揀,鄭和菊以每把2元(每把1.7斤),購買了1000把菜心。大約4時30分左右,鄭和菊將菜心用小車拉到農貿市場以2.5元/把的價格銷售給農貿市場的攤主們。

  當然,也有不少農貿市場的攤主,直接到批發市場進貨。當天淩晨,秀英批發市場內的葉菜批發價是,生菜1.3元/斤、上海青1元/斤、小白菜1.5元/斤、菠菜2.5元/斤、芥菜2.5元/斤。

  淩晨3時,島外蔬菜也跨過大海,來到南北蔬菜批發市場轉運。一級批發商首先按箱(每箱50斤-60斤)賣給在南北市場的200家二級批發商,當天,大白菜的批發價為1.1元/斤、白蘿蔔1.2元/斤、胡蘿蔔1.1元/斤。二級批發商加價0.1元/斤-0.3元/斤銷售給前來採購的農貿市場攤主。

  南北蔬菜批發市場負責人王英説,相對而言,二級批發商盈利較大,雖然加價不多,但是銷量大、盈利多,除去攤位費,每天收入有300元-500元。

  時間:1月23日白天

  地點:海口多個農貿市場

  關鍵點:零售商每斤蔬菜加價約

  1.5元,仍喊賺錢少

  淩晨6時,各種蔬菜已經擺放到了各個農貿市場。從批發市場到農貿市場中間一般經過二級批發商,然後零售商再加1元/斤—2.5元/斤不等進行銷售。

  在坡博市場,菜價分別為,菜心4元/斤、菠菜5元/斤、芥菜4元/斤、本地小白菜5元/斤、大白菜2.5元/斤、胡蘿蔔3元/斤、白蘿蔔2.5元/斤。在文華市場價格偏高些,而海玻市場價格稍低,坡博市場處於中等價位。

  “上午賣貴點,到了下午就要便宜賣,平均下來,本地菜每斤加價在1.5元-2元,島外菜每斤加價1元到1.5元。”坡博市場的一位攤主介紹,一個攤位2個人負責,一天賣300斤菜。“看似每天收入有450多元,但是除去損耗(10%)、攤位費(平均35元/天)等,平均每個月純收入在1萬元左右,分到每人就是4000元到5000元,但是得從淩晨三四時忙到晚上8時。”

  業內人士介紹,零售商每人每月的收入低的在3000元,高的月收入也能超過萬元。

  分析

  零售商加價最多 為何還喊不賺錢

  調查發現,在所有環節中,零售商每斤蔬菜加價的幅度最大,但是,不少海口零售商表示利潤也僅能糊口。

  記者採訪江西南昌、江蘇蘇州等地的農貿市場零售商發現,關鍵在於每天的銷量。在南昌農貿市場一個攤位每天的銷量在400斤到1000斤不等。南昌、蘇州零售商加價僅為海口的一半左右,但是銷量大,所以利潤能夠得到保證 。

  海口市商務局局長符明全説,相比內地,海口市主城區的人口密度小,加上從事零售蔬菜的人員多(約7萬到8萬人),導致每個攤位銷量並不多。

  業內人士表示,海口常住人口少、從事蔬菜零售商多,僧多粥少,因“過度競爭”而變得“利益固化、無競爭”。比如,每個攤位每天平均賣300斤,而要維持生計,平均每斤葉菜需要加價2元,如果有誰薄利多銷,就會因影響其他人銷量而遭到排擠打壓。到最後,大家約定,都保持在一個價位,每斤加2元,保證都有錢賺。

  “如果要降低零售環節的加價幅度,就要減少從事蔬菜零售人員。比如,可以規劃建設一些綜合性農貿市場或直銷市場,降低蔬菜價格,以量取勝,從而淘汰掉部分農貿市場零售商,達到適度競爭的規模。但是,政府也要考慮的是,被淘汰的蔬菜零售人員,如何轉移就業?”業內人士説。

  蔬菜田頭滯銷

  為何攤頭價依然覺得貴

  “田頭的蔬菜都滯銷了,賣不出去,每斤價格才幾毛錢,為何到農貿市場買菜,每斤還是需要一兩元。”每當田頭蔬菜價跌,城市居民看到“菜籃子”依然沒有減輕多少,感到疑惑不解。

  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博士後夏勇開解釋説,農業生産週期長,農民先投入後産出,加上蔬菜不容易保存,所以等蔬菜上市時,即使價格不到成本價,也要賣,因為他們的資金已經投入了,能賣多少就少虧多少,如果不賣就爛在地裏、全賠了。

  “而蔬菜經銷商則不同,他們首先計算自己的利潤,然後倒推當天應該賣多少錢一斤。比如,他們每斤要加價1元才能賺錢,那麼即使田頭價格為0,到了攤頭也要1元/斤。當然,也有時候因為市場上蔬菜過多,而被迫降價的,但第二天,經銷商就可以減少收購,來進行調節。”夏勇開説。

  有農業專家表示,在農業整個産業鏈條上,從農資(化肥、農藥等)、生産、批發、零售、加工等環節,市場化程度最低就是生産環節,無論是上游的農資還是下游的批發零售或者加工,都可以把風險轉移到生産環節。“所以,通過增加蔬菜生産量來實現價格降低的舉措,只會損害農民的利益,造成産能過剩、蔬菜的浪費,同樣效果也不好,因為農民虧多了,自然不會再種,價格還是會上漲。”(本報海口1月29日訊)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