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7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尋找老地名 留住老北京(下)

  • 發佈時間:2015-01-30 00:32:17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在經濟社會發展迅速、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的北京,老地名的消失速度與日新月異的城市發展幾乎同步,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樓身後,是一個個老地名漸漸消失的背影

  作為一座歷史文化名城,傳承是北京獨特的文化資源。民政部區劃地名司發佈的資料顯示:因1980-2003年的舊城改造,北京市舊城區的衚同地名消失了40%。而這些衚同地名,本是古都歷史風貌的一大特徵,具有鮮明的北京文化特色,是老北京的活化石。

  北京大學考古學教授杭侃珍藏著三張地圖——元大都圖、明北京圖、清北京圖。他説,在這三張歷經數百年北京變遷的圖紙中清晰地顯示,雖然三個朝代裏皇家宮闕建設發生了很大變化,但北京的中軸線始終沒有變。

  “其實,北京歷經三個朝代,街道依然是元大都定下的九經九緯縱橫18條道路,衚同作為元大都的基本建築單元也一直沒有變,它們在長安街以北整齊地排列著,東西兩道城門之間,平等佈置著22條東西向平行的衚同,衚同之間的距離是相等的,都是79米,靠大街的頭一條衚同寬一點,達100米。這條規律就如同音樂的主旋律一樣,在長安街以北的舊城內反覆出現。”杭侃説,現在,這樣的結構被現代化的北京一點點蠶食了。

  有老北京人如此感嘆:“衚同已經帶走了老北京。”已故的我國著名考古學泰斗徐蘋芳曾經説過,北京的衚同不僅僅是一條普通的衚同,它更是一條有800年曆史的文物,甚至是活著的北京古城。

  “北京的衚同是北京城市建設中十分完整的細胞結構。”

  衚同,最早出現在元大都時期,蒙語中意為“帳篷與帳篷之間的通道”,在忽必烈營造元大都時就被廣泛應用。如今,北京的衚同以及它們的名字卻在一條一條地消失,變成了許多老北京人的記憶。

  土兒衚同

  土兒衚同位於東四北大街西側,是交道口南大街路東自北向南數的第一條衚同,屬交道口街道辦事處管轄,呈東西走向,東端北折。北起交道口東大街,西止交道口南大街,南有支巷與香餌衚同相通;全長560米,寬4米,瀝青路面。2001年,土兒衚同危改拆遷。現在,土兒衚同39號的一座垂花門,就陳列在首博“京城舊事——老北京民俗展”的展廳裏。

  關於土兒衚同的名稱,曾有人説是因為在清朝時這裡賣過煙土,所以取名叫“土兒”。實際上這土兒衚同歷史悠久,據史料記載早在明朝時就已經有了,屬教忠坊,當時名曰“土衚同”。清朝屬鑲黃旗,到了清朝乾隆年間曾叫“補兒衚同”,到了清朝晚期的京師地圖上又稱為“土兒衚同”,民國以後一直沿用此名。但在“文革”期間,曾一度改為“暢遊衚同”,“文革”後恢復了原名。

  據記載,土兒衚同曾留下過不少名人的足跡。中醫名醫孔伯華先生,曾在土兒衚同61號居住過,他有時被叫到中南海給毛主席治病,兒子也跟著去幫助熬藥;大名鼎鼎的啟功先生,也與土兒衚同有緣。啟功先生(1912-2005年)在其《啟功口述歷史》一書中,曾詳細地講述過他在土兒衚同的童年生活。清代小説家文康先生也曾在土兒衚同69號居住過,他的長篇白話小説《兒女英雄傳》流傳至今。

  前些年這裡進行了危改拆遷,土兒衚同和相鄰的香餌衚同的北側一面都已消逝。如今,這一帶早已經建成了新的樓房小區,土兒衚同的印記只留在了一幢幢新樓的標牌上。

  官馬圈衚同

  官馬圈衚同位於東城區東南部,廣渠門內大街南側,後改為觀馬衚同,形成于清代。乾隆年間此地為正藍旗八旗兵飼養馬匹的地方,據傳當時有馬圈二十余間,最多時有馬近百匹。

  滿族是一個以騎射征戰著稱的民族,所以各旗營中均備有戰馬,俗稱“官馬”,並由專人飼養。自乾隆十三年(1748年)開始這裡被稱為“官馬圈”,其附近的街巷被稱為“官馬圈衚同”,並延續200餘年,至1965年改稱“觀馬衚同”。

  東江米巷

  為什麼以江米為稱?有人認為,此處過去有出售江米的店舖。這大概是望文生義的説法。還有一種説法,此衚同之北是臺基廠,是明代的五廠之一,堆放柴薪、石料。一種白色的大理石,即漢白玉,漢白玉又稱“江米砂”,後來作為地名流傳下來。

  東江米巷後改為東交民巷。明清兩朝,東交民巷多中央衙署及王府。一些官員也卜居於此。明末,吳三桂的父親吳襄居住在這裡,李自成山海關失敗後將吳襄及家屬三十余人殺掉。清末,光緒年間的大學士徐桐也於此結廬。徐桐討厭與洋人做鄰居,署其門聯曰:“望洋興嘆,與鬼為鄰。”咸豐三年(1853)河北武清人趙廷在這裡開辦內聯陞鞋店。

  庚子事變以後,次年簽訂《辛醜條約》,東交民巷成為外國使館及駐兵的租界,原來的衙署、王府被各國使館佔用。光緒二十六年(1900),東交民巷被義和團改為雞鳴巷,取“金雞啼後鬼生愁”意。有一首竹枝詞,咏曰:“交民兩字改雞鳴,共説今名勝舊名。試把六書參體例,居然轉注與諧音。”“文革”之中,東交民巷改為反帝路,後撤銷。

  府學衚同

  因明清兩朝的順天府學得名。順天府學的前身是元代的報恩寺。據載,元末有一和尚在此建寺,建成之後,尚未安置佛像,明軍攻入大都,和尚怕剛建好的寺院被明軍佔用,聽説明軍保護孔聖人的所在地,惶急之中將孔子木主置於廟內,明軍果然不再進入。但孔子木主已然遷進,不敢改為他用。

  明洪武初年,建國都于南京,大都改為北平府。於是元代的國子監改為北平府學,報恩寺作為大興縣學。永樂元年(1403),北平升為順天府,府學又改為國子監。撤大興、宛平縣學,在大興縣學址設順天府學。清時沿用未變。是明清兩朝北京士子們進修、學習、考試的地方。據光緒《順天府志》,府學的西部是學宮與孔廟,東部是文昌祠與文丞相祠。文昌祠祭祀文昌君。文丞相祠是紀念南宋丞相文天祥的地方。府學東西兩側建有育賢坊。民國以後大部凋零,“文革”中拆除更甚,僅余文丞相祠及學宮內的一座大殿。近年恢復了孔廟大門,2001年對府學進行大規模修復,重建了欞星門,泮池及部分殿宇。

  府學衚同舊跡頗多。府學對面的36號院相傳是崇禎皇帝田貴妃的娘家田府,是劉宗敏拷掠明官的地方。據説,吳三桂曾在此與陳圓圓相識。現被北京市文物局佔用。衚同的東端是段祺瑞執政府後身,見證了那一時期的歷史風雲。

  恭儉衚同

  明朝設有內府二十四衙門,管理皇宮事務。這些衙門是:習禮監、御用監、內官監、禦馬監、司設監、尚寶監、神宮監、尚膳監、尚衣監、印綬監、直殿監、都知監,共十二監。又有四司:惜薪司、寶鈔司、鐘鼓司、混堂司。八局:兵仗局、巾帽局、針工局、司苑局、銀作局、浣衣局。

  內官監衙署設於今恭儉衚同。設“掌印太監一員。其所屬有總理、管理、僉書、典簿、掌司人數、寫字、監工”。職掌木、石、瓦、土、搭材、東行、西行、油漆、婚禮、火藥十作,以及米鹽庫、營造庫、皇壇庫。凡國家營造宮室陵墓並銅錫粧奩器皿暨冰窖諸事。入清以後廢棄。但是,作為地名卻流傳下來,稱內官監衚同,民國以後去“內”,諧音恭儉,大概是取溫良恭儉讓之意。

  內官監衙署消失了,其下屬的十作也都消失了。但作為地名仍保存了不少。

  鯉魚衚同

  鯉魚衚同是明清兩代的中央級考場,南院坐北朝南,大門五楹,人稱“龍門”,大門還有“內龍門”、“第三龍門”。這三座龍門在同一條中軸線上,隔街與路南的一條小衚同相對。封建時代考進士被喻為“鯉魚跳龍門”,考生一旦得中,以後自然是高官厚祿,榮華富貴。猶如傳説中的鯉魚跳過龍門,立即由魚化為騰雲駕霧的龍。為了迎合文人舉子赴考的心理,遂把這條小衚同定名為“鯉魚衚同”。

  有關衚同的得名還有一個優美的傳説:鯉魚衚同過去叫老人衚同,有年京城大考,有位河南考因生為窮苦,憑著兩條腿趕路,千辛萬苦來到京城。在京一無親戚,二無銀錢,住不起店,他來到老人衚同正發愁,有位老人從家內出來。河南考生就求老人,老人就讓他住在自己家裏。考生在老人家發奮讀書。臨考前三天,突然下起大雨,衚同內積滿了水,天晴後,突然從雲中掉下條紅鯉魚,在水中游來游去,遊到老人門前,鯉魚一打挺,騰空向貢院向飛去。到了貢院上空,化成一條龍,鑽入雲端。大考時,河南考生中了狀元,人們便説他托鯉魚的福。曾幫助考生的老人也從此富貴。于量,老人衚同便改稱鯉魚衚同。據説,當年考生赴貢院考場,不論從哪個方向來,都要輾轉進鯉魚衚同,再“躍入龍門”,希冀金榜題名。

  鯉魚衚同1998年拆除,北部大部改為綠地,南部舊房也拆建,衚同名稱已取消,現中國社會科學院所在地。

  “磨剪子戧菜刀……”這樣的吆喝聲,永遠是老北京人忘不了的美好衚同記憶。這些記憶裏,還夾雜著那些消失了的衚同和它們的名字。

  然而,我們不得不面對現實,這些消失了的衚同和它們的名字所承載的百年曆史除了記憶之外,卻似乎變得越來越無處安放了。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