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5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貨幣起源於物物交換?

  • 發佈時間:2015-01-30 00:32:33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長期的物物交換活動分離出了一般等價品,最後固定為金銀,這就是貨幣。貨幣是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關於貨幣起源的這個説法,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詳。但是,如果有人説這是錯誤的,你會怎麼想?

  歐洲穩定計劃智庫成員、英國牛津大學經濟學博士菲利克斯·馬汀通過他的著作《貨幣野史》,以全新的視角揭秘了貨幣的歷史,並挖掘出貨幣的真諦——什麼是貨幣,它怎樣産生的,以及它如何發揮作用。

  馬汀在《貨幣野史》開頭講述了雅浦島的故事。該島居民的貨幣是一種大石輪(費幣),最大的特點就是:交易時,所有者無須持有它。從來沒有人費勁把費幣搬回家。島上有一戶人家,據説很富裕,但他家的財富誰也沒有看到過,主人自己也沒看過。那筆財富只是傳説中一塊巨大的石輪。

  馬汀以此引出他對傳統貨幣定義的質疑。在馬汀看來,雅浦島居民對費幣這種實體通貨的明顯漠視,説明瞭貨幣不是一種商品,而是信用與清算構成的一套體系。或許有人會説雅浦島是特別的個案,不足以取信。那麼,馬汀要做的,就是用300頁的《貨幣野史》包括厚厚的參考目錄、附注來證明他的觀點。《貨幣野史》用強大龐雜的論據支撐起馬汀的觀點,對傳統貨幣理論“啪啪啪”打臉之後,重塑我們對經濟世界的理解,同時闡明今天我們所時時面臨的金融危機、經濟衰退等現象,是在歷史進程中如何埋下隱患的。

  長期以來,我們習慣於把貨幣看成是以金銀為代表的貴金屬,把價值看成是貨幣的自然屬性。或許,這就是催生“葛朗臺”的思想根源,當守財奴把大量的金銀囤積在罈罈罐罐裏時,貨幣還有什麼意義?“愛爾蘭銀行關閉”這個案例,則很好地還原了馬汀所説的貨幣的本質。1970年愛爾蘭銀行突然全境關閉整頓,這聽起來真的很糟糕,但是民間很快自發採取了應對措施。欠條、借條、代金券等形式部分代替了原有的法定貨幣在市場上流通。在這裡,我們看到了“可轉移的信用”是如何充當貨幣而繼續發揮作用的。

  在貨幣信用體系的背後,有著非常複雜而長期的政治、社會和經濟網路。馬汀出示了大量的文獻資料和考古證據,用來説明貨幣的核心是通用經濟價值。我們今天所熟悉的貨幣,是美索不達米亞文字、計數以及記賬這些發明,與原始的希臘黑暗時代具備的部落成員社會價值平等的概念相碰撞而産生的。馬汀認為,它“兼顧流動性和穩定性,兼顧人的自由和保障”,因而貨幣成為確保信用與債務價值的根本基石。

  《貨幣野史》描述了無數案例:英國十七世紀末著名的公共知識分子、哲學家約翰·洛克對於“貨幣本位必須固定”的堅持,讓英格蘭搭上了自己的經濟增長和穩定;當英國政府以“貨幣社會有自我調節能力”為理由,拒絕對1846年的愛爾蘭饑荒做出貨幣支援,100萬因饑餓死亡的人口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前蘇聯出於對貨幣的痛恨,在建國初期廢除貨幣改行計劃調配,最顯著的後果就是工農業生産的大崩潰……傳統貨幣理論對經濟以及金融領域的放任政策,以及對經濟學在道德上的無能無力,産生了何種實際的影響。

  在貨幣體系的逐步發展過程中,銀行是相當重要的一個環節。隨著商業規模的擴大繁盛,私營支付系統開始出現,現代銀行業隨之被發明出來。最早的銀行主要是為付款提供清算和融資的功能,時至今日這都是銀行最基礎的活動,這是銀行特有的貨幣性角色。銀行越來越成為龐然大物,它最初作為貨幣支付仲介的功能也成了銀行各項職能中不起眼的業務。但當這項業務出現問題時,整個銀行體系和社會金融體系都開始雪崩。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一大原因正是債務不斷積累給貨幣信用帶來的巨大挑戰。銀行債務危機到達極端可怕的程度,迫使政府不得不用納稅人的錢為龐大的銀行系統提供財政支援。儲戶向銀行提供流動性支援,銀行向儲戶提供信用支援,理當如此。但最後,納稅人落得個兩手空空。這場危機損害的,不僅是迅速溶解的物質財富,更是人們對於銀行、政府,整個社會經濟發展的信心。

  那麼,現代社會頻繁發生的經濟危機,其根源是否就是兩種貨幣理論的差別呢?馬汀所倡導的貨幣理論能否成為捍衛公平和自由的有力武器?拭目關注。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