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金牌至上”,用什麼考核體育系統
- 發佈時間:2015-01-27 02:31:28 來源:新京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非常評
當淡化了“獎牌數”考核後,體育相關部門應以發展群眾體育為新的考核機制,並制定群眾體育的“黃金計劃”。
近日,國家體育總局對中央巡視組反饋意見中提出的金牌至上的政績觀扭曲了體育精神的問題高度重視,決定取消亞運會、奧運會貢獻獎項的評選,對全運會等全國綜合性運動會只公佈成績榜,不再分別公佈各省份的金牌、獎牌和總分排名。
總局淡化“獎牌”考核,地方怎麼辦
客觀地説,不同的歷史時期,金牌承載的社會功能並不相同。早先,金牌之所以能夠引起全民族的共鳴,就是因為運動員們在體育競技場上體現出了真正的理想、信念、號召力、凝聚力等體育精神。但是,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與騰飛,金牌被賦予的歷史使命也已經完成。這時候,應該把體育服務於金牌,轉變到讓體育服務於民的軌道上。
遺憾的是,體育系統沒有抓住歷史機遇完成上述轉變,相反,從地方體育局到國家體育總局形成了一個更為龐大的“金牌至上系統”。在這個系統的運作下,“奧運戰略”實際上就是“金牌至上”的馬甲,並最終衍生出了一個上下聯動的“功利系統”。所謂功,就是官員們晉陞或者保住烏紗帽的籌碼;所謂利,就是一塊金牌就可能成為很多人的“長期飯票”。
在追名逐利的金牌至上的環境中,假球、故意輸球、操縱比賽等毒瘤,最終褻瀆了金牌特有的屬性和價值。金牌被賦予的物質利益附加值,早已超出體育本身,全運會、亞運會和奧運會,成為“體育系統”論功行賞的舞臺,運動員成為名副其實的“金牌工具”,舉國之力的金牌至上政策,早就偏離了體育發展的方向。
在金牌製造的功利氛圍中,讓既得利益者自我變革太難,中央巡視組的反饋意見無疑給體總(國家體育總局)的改革帶來好機遇。要想真正根除金牌至上的毒瘤,就必須徹底解散上下聯動的“功利系統”。
體育場地每人平均數應作為新考核指標
去年10月20日,國務院發佈了《關於加快發展體育産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首次提出將全民健身上升為國家戰略。這是站在國家高度,對群眾體育的最高定位。當淡化了“獎牌數”考核後,一個官員的政績該如何重新考核?這就需要體育相關部門應以發展群眾體育為新的考核機制,將群眾體育的各項指標作為考核內容,成為相關官員升遷的重要參考。
其中,體育場地每人平均數就可以作為一項硬指標。截至2013年年底,中國擁有體育場地169.46萬個,每人平均只有1.46平方米(所謂“彈丸之地”的日本每人平均達到19平方米)。舉目四望,皆是鋼筋水泥的叢林,以至於青少年們有了這樣一句口頭禪:“不玩遊戲不刷手機,我還能幹什麼?”這是對體育場地設施實在少得可憐的一種反襯,也是莫大的諷刺。
就是少得可憐的每人平均1.46平方米,其實也是“虛”的。因為,有很多投資巨大的場館,基本上都搞展覽、演唱會、大型賽事了。而且,很多的場地都在學校中,他們絕大多數不會對社會開放。所以,1.46平方米這個數據就顯得更加慘澹。
按照此前國務院要求,2025年中國體育産業總規模要力爭超過5萬億元,足球市場空間將達2萬億元。這期間,可借鑒德國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黃金計劃”,政府大力投資體育場地建設,並且與學校和社區掛鉤,使體育成為老百姓的“身邊生活”。同時,體育系統和政府相關部門問需於民,然後服務於民,則群眾體育一定會讓我們邁向體育強國,並全面帶動整個體育産業的發展。
□肖良志(《體壇週報》記者)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