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長江裏的千歲魚

  • 發佈時間:2015-01-25 05:56:08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在這尾石魚昂首與擺尾間,長江水潮起潮落1200年

  在長江三峽水庫重慶市涪陵區白鶴梁水下博物館中,有一件鎮館之寶——雙鯉石魚,它的存在見證了長江的歷史。

  江水滔滔、奔流不息,壯麗的長江千百年來潤澤著兩岸百姓。在涪陵城長江中,有一道天然石梁被當地人稱為白鶴梁。白鶴樑上曾有兩尾線雕石魚。前雌後雄,溯江而上,前邊一尾口銜蓮花,後邊一尾口銜蓂草,石魚雙目注視著長江的潮起潮落。

  石魚出水兆豐年!石魚落出,表示一個少雨乾旱的枯水週期已過,豐收年景將至。故“石魚出水兆豐年”有其重要的科學依據。魚眼則代表一個水文高度,與長江水位的高低、降雨量的多少、氣象的好壞有密切的聯繫,與降雨量的多少、氣象的好壞、農業的豐歉,有著內在的因果關係。石魚水標的鐫刻,代表了古老原始水文站的源起和濫觴,它比英國人在長江上設立的第一根水尺——武漢江漢關水文站,要早1100多年。白鶴梁古老的水文資料,為長江的航運事業、橋梁建設、沿岸防洪、城市供水、資源開發提供了極其重要的歷史水文佐證。

  石魚水標的鐫刻,最早始於唐廣德元年(西元763年)以前。雙鯉石魚上方至今還留有唐廣德年間鐫刻的石魚一尾,並有隸書“石魚”二字為證。這就是原始水標的命名方式。到了清代康熙二十四年(西元1685年),時任涪州州牧蕭星拱來到白鶴梁,命人重新鐫刻兩尾石魚來代替唐魚,使得這一古時文化現象和水文科學價值得以延續至今。

  雙鯉石魚記載了長江1200年間72個年份枯水水文資料,有著極其重要的水文科學價值。茲摘數句:“廣德元年,水去魚下四尺”;“大宋大觀元年,水去魚下七尺,是歲夏秋果大稔”;“今春出水幾四尺”;“石魚出水面六尺”等。後來,根據1963年、1972年兩次科學檢測,人們驚奇地發現,這兩尾石魚眼睛的高程,大體上相當於川江航運部門涪陵地區的水位零點。

  蕭星拱任涪州州牧時于白鶴樑上題有《重鐫雙魚記》:“涪江石魚,鐫于波底,現則歲豐,數千百年來,傳為盛事。康熙乙醜(西元1685年)春三水落而魚復出。望前二日,偕同人往觀之,仿佛雙魚蓮隱躍。蓋因歲久剝落,形質模糊,幾不可問,遂命石工刻而新之,俾不至湮沒無傳,且以望豐享之永兆雲爾……”筆力蒼勁,毫無拘謹,宏厚峭挺,氣勢磅薄。

  涪陵城江邊1600米的天然石梁,因早年常有白鶴群集樑上,展翅嬉戲,引頸高亢,故而人稱白鶴梁。白鶴樑上有題刻165段,石魚18尾,1尾高浮雕,2尾淺浮雕,15尾線雕,真正有水文價值的只有在白鶴梁東段,位於137.91米高程的位置的兩尾線雕石魚,前面一尾長1.08米,後面一尾1.07米,身上鱗甲十分講究,為三十六鱗,呈游動狀。遺憾的是,歷經歲月滄桑唐代雙鯉石魚只留下一尾。清代鐫刻的雙鯉石魚還清晰可見,栩栩如生。

  隨著三峽水利樞紐工程的興建,白鶴梁保護工程于2003年動工,歷時七年,耗資2.1億元,建成了世界首座水下博物館,並於2009年5月18日世界博物館日對世人開放。白鶴梁浴火涅槃,石魚實現了華麗重生,現今靜謐地躺在“保護體”內,使更多的人感受科技之光為人類文化遺産帶來的保護成果,讓更多的遊客親眼目睹雙鯉石魚這一國之瑰寶。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