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態下更應提升創新能力
- 發佈時間:2015-01-23 19:29:50 來源:中國財經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國家統計局日前發佈中國2014年經濟成績單:根據初步核算,全年國內生産總值636463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7.4%,創下1990年以來新低。對於這一數據,一些科技界專家學者從中看到的,卻是創新的機遇。
解放軍後勤指揮學院後勤管理系主任郝萬祿教授接受記者採訪時談到:“當前一段時間,中國經濟發展道路模式的理性抉擇應該是:從資源要素驅動向自主創新驅動的戰略轉變。”他認為,我國經濟發展運作已經經過最初階段,初期經濟增長更多是靠投資、基礎設施建設和資源的消耗拉動,而經濟發展現階段,即進入新常態意味著未來經濟增長的主動力要由投資轉向消費,而這必須利用好國內、國外兩個市場,提高産品在全球市場上的競爭力。
郝萬祿表示,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速度的調整、“表面上的下滑”,實際上是對中國經濟發展模式的一種科學總結和理性抉擇,旨在探索和挖掘支撐經濟發展的源動力和決定性力量,提高經濟增長品質和效益。實踐證明,自主創新事關經濟結構調整、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可持續發展,把創新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核心是許多國家的共同經驗和做法。所以,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強調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産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依靠創新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形成系統完備、科學規範、運作有效的制度體系。
説到創新,科技創新更具代表性。當記者採訪中國科學院能源動力研究中心主任肖雲漢時,這位資深科學家認為:“經濟高速增長的時候,創新往往就被遺忘,而經濟放緩的時候,創新又常常顧不上。這種狀態猶如面臨超重爬升困難的飛機,選擇丟掉發動機而減重爬升的對策。
他認為,我國社會經濟進入了新常態,就該有新的思維、新的機制,不能指望“拿來好用”,必須全面形成一種對創新的渴望和堅持的社會氛圍,政、金、産、研、學、用各種角色到位而不錯位,從而釋放和激發創新的活力。政府要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科研效率,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吸引科學、技術、工程人才和高素質勞動者專注創新創業。在科研工作的轉型升級中,尤其需要對高風險、不確定、系統性的顛覆性創新給予機會,需要去“行政化”和“機關化”。能源科技革命就是一例,這方面的創新不僅驅動能源革命,為社會經濟發展提供安全、高效、清潔、低碳、經濟的能源保障,而且會成為帶動我國産業轉型升級的強大動力。
一些專家也指出,科技刺激經濟增長需要一個很長的週期。“創新和新産業的形成要冒很大風險,大量新技術走向市場需要很多時間,也會遭遇大量的失敗。”中國社科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副所長齊建國説,創新總是伴隨著總體增長速度的放慢,“發達國家始終處在創新的前沿,但增速保持在3%—4%已經很了不起了”。
中國工程院院士汪懋華則表示,科技界有責任來提高科技創新水準,“拉動消費、刺激增長,必須要有更多的科研成果落地,支援産業轉型”。汪懋華認為,科學研究尤其是工程科技,要立足於未來科技成果的用途以及産業發展所面臨的問題。同時,要更有目的地從創新的角度,促進成果的轉化以及産學研的結合,以支援國民經濟能保持相對較高的增長速度。為此,還需要在體制、機制上創新,進一步改善科技創新環境。齊建國表示,必須讓參與創新的人能真正有機會參與進來,讓每位科研人員都有積極性和能力去創新,而這需要管理模式的創新,“新的産品、生産方式和服務方式,都需要有充分的時間去實驗”。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