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加快打造農機化發展升級版

  • 發佈時間:2015-01-22 07:32:22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劉昊

  1月13日-14日,全國農業機械化工作會議在廣西南寧召開。農業部副部長張桃林指出,要準確把握新常態下的新特性新要求,充分認識農機化提質增效轉型升級的緊迫性、艱巨性、長期性,以“舍我其誰”的擔當精神和“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懷,主動作為、遠近結合、統籌施策、改革創新,持之以恒推動農業機械化實現更有品質、更有效益、更加均衡、更可持續的健康發展,加快打造農業機械化發展的升級版,不斷開闢農業機械化事業新篇章。

  張桃林認為,今後一個時期,我國農業機械化仍處於大有作為的戰略機遇期,可期待又一個黃金十年。提高農機裝備數量是加快機械替代勞力步伐、全面提升農業綜合生産能力的迫切之需;提高農機裝備的使用效率則是促進農業機械化持續發展的長遠之道。適應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新要求,未來我國農機化的發展要堅持量質並舉,農機作業領域向全程、全面發展提速,農業機械化向高質、高效轉型升級,這就是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的新常態。

  會議提出,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把握新常態,農機化工作要著力在5個方面下功夫:

  一要更加注重規劃引導。要在充分摸清現有情況的基礎上,科學預測供需狀況,精心制定“十三五”發展規劃。同時,要加強規劃實施過程中的動態監測,及時進行相關的預警分析和資訊發佈。

  二要更加注重政策創設。政策設計要適應財政體制改革的新趨勢,準確把握中央事權、地方事權的劃分,找準切入點,提高成功率。要提高政策實施的精準性,聚焦目標,聚焦主體,通過合理確定農機購置補貼範圍和補貼額、完善農機報廢更新制度、實施重點環節作業補貼、強化基礎設施建設和金融支援等多種政策措施。要統籌兼顧,採取差別化的措施,突破關鍵和薄弱環節機械化,引導平原地區機械化上水準、丘陵山區機械化上路子。要擴大政策的效用,善於運用市場機制,將有限的財政資金髮揮最大的撬動作用。要注意將政策引導和農民的需求有機結合起來,引導理性購置農機具,做好加減法,促進急需農機具的推廣應用和現有農機裝備結構的調整優化。

  三要更加注重創新驅動。加強農機裝備製造技術的研發創新,突破主要經濟作物生産和養殖業機械化薄弱環節,加快油菜、棉花、甘蔗、花生、馬鈴薯等經濟作物種、收和種養業廢棄物處理等薄弱環節機械化技術的突破與整合;加快丘陵山區等薄弱地區農業機械化進程,大力發展輕型、便捷、高效農機化技術。促進農機産品技術和結構升級,全面提升農機工業研發水準和産品品質,逐步使農業生産各個領域、各個環節都“有機可用”、“有好機用”。加強農機與農藝的融合,樹立發展“機械化農業”的理念,改變農業農機部門各幹各的、單打獨鬥等現象,加強部門合作,從農田基礎建設、育種、栽培、加工、消費等全過程統籌研究農機化技術的整合配套。

  四要更加注重後續服務。適應農業規模經營加快發展的需要,升級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以提高機械利用率和經濟效益為動力,培育發展農機合作社、農機作業公司等新型農機服務主體和農機大戶,引導建立緊密聯結利益機制,實現規範化、品牌化運作,增強服務組織發展後勁。大力推行機械全程代耕代種、土地託管和農機跨區作業等服務形式,形成“作業區域清晰、服務半徑適度、服務對象牢固、作業收益穩定、機具轉移順暢”的新型農機作業服務模式。推進農機政務管理、作業市場和技術服務資訊化,支援開展便捷高效的農機維修、銷售、租賃、金融服務,不斷降低農機作業、維護和交易成本。推動建設誠實守信的農機市場環境,引導履行服務承諾,保證服務品質。

  五要更加注重法治保障。準確把握農機化法規要求,增強權責一致意識,堅持法無授權不可為,堅持法定職責必須為,落實好農機安全生産、駕駛培訓、維修網點、在用農機産品品質調查等監管責任。加強調查研究,根據實際情況和發展趨勢,按照程式推動修訂完善農機安全法規、農機試驗鑒定、支援推廣目錄管理規章及配套規範性文件,增強制度規定的協調性、實效性。以農機補貼、重大項目、行政審批等為重點,實行權力清單制度,強化權力制約和監督。廣泛宣傳與農機化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引導農民群眾採用合法手段解決糾紛和維護自身權益。

  2015年是實施“十二五”規劃收官之年,農業機械化將力爭全國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準達到62%以上,水稻栽植、玉米收穫機械化水準分別超過39%。主要抓好以下七個方面工作:

  一是實施好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統籌做好補貼啟動各項工作,確保早實施、早見效。加強宣傳培訓和業務指導,營造有利於政策實施的良好氛圍。

  二是開展主要農作物生産全程機械化推進行動。圍繞糧棉油糖等主要作物、主要生産區域,制定“主要農作物生産全程機械化推進行動方案”。今年,農業部在全國主産區建設48個主要作物生産全程機械化示範項目縣,重點推進水稻機插,力爭全國水稻機械化種植水準達到39%;推進東北、黃淮海、西北地區的玉米機收,力爭全國玉米機收水準達到60%;搞好三大棉區棉花機收、廣西甘蔗機收技術整合與示範;繼續推進油菜、馬鈴薯等農作物生産機械化。

  三是完成2億畝農機深松整地作業任務。在適宜地區要將深松機列為敞開補貼的重點機型,力爭擴大農機深松整地作業補助試點區域。

  四是組織好重要農時的機械化生産活動。做好春耕、“三夏”、“雙搶”、“三秋”等重要農時機械化生産工作,強化農機跨區作業管理,精心組織“三夏”小麥跨區機收大會戰。細化“小麥、水稻機械化收穫技術指導意見”,開展機收作業品質標準的宣貫活動,減少糧食收穫過程的損失。

  五是培育新型農機社會化服務市場主體。充分發揮農機化科技戰略諮詢專家組技術支撐作用,借力農業技術推廣骨幹培訓計劃、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工程等項目,開展“百千萬”農機化人才建設,重點培養“百名”高素質農機化科技領軍人才、“千名”基層農機推廣骨幹人才、“數十萬”農機職業能手。

  六是改進農機化品質監督管理。研究修訂完善農機試驗鑒定有關制度,增強制度規定的協調性、實效性。

  七是抓好農機安全生産。推進實行農機定期免費安全檢驗制度,鼓勵對農機牌證發放、安全檢驗、培訓考試、報廢回收、安全保險等費用給予財政補貼。去年財政部、發改委已經明確對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免征農機監理行政事業性收費,今年努力爭取把免征範圍擴大到所有農民和合作社。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