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1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草莓上架:農大小丫頭讓老把式服了

  • 發佈時間:2015-01-22 07:32:20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王東生劉家琴文/圖

  去年,北京市土肥站、昌平區土肥站和中國農業大學聯合在昌平區鑫城緣果品合作社成立了北京首家都市農業科技小院。一年時間過去了,它為都市現代農業技術推廣、新型職業農民培養、科技人員與研究生駐地研究,零距離、零門檻、零時差、零費用服務生産組織,促進草莓高産、資源高效利用和農民增收做了哪些事兒呢?日前,記者再次走訪了小院。

  架栽苗地兩分離土壤減負人省力

  依託都市科技小院打造的昌平草莓立體“雙高”(高産、高效益)農業項目,已推廣了10多個村,示範面積達100多畝地,約120個大棚。

  昌平土肥站王崇望站長告訴記者,草莓栽培是昌平傳統優勢産業。近幾年,草莓地栽和連作災害逐漸顯現,土壤傳播的病害較為嚴重。要解決“土傳”病害問題,就只能在種植前用化學藥劑或石灰等對土壤進行徹底消毒。這種消毒是滅殺性的,把土壤裏的有益生物菌群和有害菌群都殺死了,土壤失去活性。再種植作物,前期要有相當長恢復期,進而嚴重影響草莓生長期和坐果期。因長期用藥,大量有害物質釋放在土壤中。加上定植前用藥和栽培中定期不定期用藥會對草莓安全造成一定影響。採用架式栽培,地上覆了膜,使草莓完全與土地分隔開,土傳病害基本上不會再發生。由於脫離土地種植不用再對土壤消毒,從而大量減少消毒用藥和化肥施用量,如磷使用量畝均可減少40多公斤,有效避免了對土壤、環境和地下水的破壞。草莓上架後由於不與土地接觸,病蟲害大大減少,農藥使用比地栽時減少4/5以上,再加上生物農藥的使用,從而保證了農産品的絕對安全。

  這種模式生産還大大降低了農民的勞作強度,不用再翻耕、開溝、施肥等,穿著拖鞋乾乾淨淨在棚裏就把活幹了。

  “對於架式水肥一體化栽培模式,最初農民並不太認可,覺得放著有地不種,而把草莓搬上架,還要拿出錢投資棚架。昌平區在市裏扶持下,不算後墻管道栽培,一個大棚就給補2萬元錢,示範推廣力度非常大。依託科技小院示範推廣模式,讓更多人更直觀地感受、認識到架式栽培的好處。現在,不管是架式栽培、後墻管道栽培,還是小栽培架,農民普遍認可了溫室‘雙高’水肥一體化的架式生産模式。”王崇望説。

  架栽投入看似高細細打量並不虧

  大棚的栽培架大多用PVC管和鍍鋅管,價格每棚約在3.5萬元,加上後墻在4.5萬左右,架子大約可用5~10年。記者感覺投資有點大,但王站長細細算了一筆賬:

  “2014年,西新城、東營、辛莊等村每棚約半畝地,地栽每棚種5000株,架栽只有3500多株,株數少了近1/3。去年11月初,架栽開花率已達50%時,農民用傳統地栽種植開花率只有5%。架式試驗示範棚第一穗果12月1號就進入採摘期,而農民地栽採摘要在次年的1月1日。由於整個採摘期長了,架栽與地栽實際産量基本可持平。架栽後,過去的防風後墻還可以採用管道栽培2~4行,增加栽培1500株~3000株,這筆收入就是純多出的地栽産量,再算上架下蘑菇收益2萬元,整整多出地栽大棚收入50%。如果蘑菇品種好,收入理想可以高出地栽效益70%多。由於架栽産生的高效益和節水、節肥、節藥及耕作費用整體算下來,4.5萬元架栽總投入一年可以收回75%,甚至可全部回收。”

  科技小院院長雷偉偉是中國農業大學研一駐地學生,經過一年的鍛鍊,如今講起水肥一體化栽培那是頭頭是道。她告訴記者,架栽後一畝地每年可節水40噸,節約基肥(雞糞)2噸(每噸500元),畝節約化肥80公斤,少用藥40公斤,節約土壤消毒費用600~2000元。架栽後,土壤能有真正意義上的休耕,而且也大大降低了磷肥的過量施用對環境的危害。

  傳統種植老習慣再不改改真不行

  在示範大棚現場,小雷院長給記者講了個故事。西辛城的63歲農民蔣瑞甫家2014年上了架式水肥一體化栽培模式。小雷管老蔣叫蔣叔,管他老伴叫蔣嬸。

  採用架栽,施肥量大大減少了,蔣嬸心裏想,過去種地,我老頭子每年10月底11月初都施30公斤開溝肥,你現在只讓我往水里加5公斤,那行嗎?咱這兒祖祖輩輩都施開溝肥,過去咱家每次還比別人多施點。如今一下子不施了,草莓能長好嗎?老頭子從爺爺那就這麼種,他爹也是這麼教他的,到他這兒也這麼種了幾十年。蔣嬸動了自己的“小九九”,偷偷往水溶箱裏多放了點,認為土栽時地大能包容,多放二三十斤不算事,結果可壞事了,自家草莓葉全黃了。趕忙請去小雷,“你是不是施複合肥了?”“我施了‘開溝肥’。”“咱這是水肥一體化模式,不用再施開溝肥,你這是受肥害了。”“肥害?”蔣嬸還是頭回聽説。在蔣嬸家提起此事,蔣嬸一臉不好意思,“雖然使用新方法,但傳統的耕作方式根深蒂固,過去土地像筐,多少肥都能裝,多少肥也都能漏下去,現在看來傳統的種植老習慣,不改改是不行了。”她説。

  水肥一體新農藝老農甘當小學生

  正在蔣嬸家聊著,來了幾個老鄰居,都是種草莓的老“把式”了,想一起交流交流。

  “這種方法與過去比較,省力、省肥又能多賺錢,是個新鮮事。剛搞那會兒,天天恨不能多打幾回水溶肥,天天都想往水肥箱里加肥。現在不那麼想了,得聽小雷她們的,別看她小,可她比咱接觸新事早,不服不行啊。”老把式們説。

  小雷也説:“在過去種了幾十年地的莊稼老把式哪會聽個小丫頭的。但如今搞現代農業新技術,對老輩農民大伯是新鮮事,其實對我們也是新鮮事,只不過我們先接觸了一步罷了。因此,説推廣新技術難,其實利用科技小院這種模式推新技術,我感覺也不算難,越是新的、先進的技術,農民越是信服科技人員。科技小院不僅發揮了我在學校學的專長,也增長了自已的才幹,還拓寬了視野。我已經修完研究生的學分,2015年我會長時間駐村來研究架式水肥一體化栽培模式。以往一體化用的基質是草炭,這也是不可再生的資源,我們現在正研究用椰糠代替草炭作基質,研究已接近尾聲了,成果喜人。”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