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畝荒灘建“超級大棚”種菜利潤率高過蓋房子
- 發佈時間:2015-01-22 07:32:06 來源:農民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見習記者李純
一個蔬菜大棚能有多大呢?當前我國一個標準化的蔬菜大棚佔地為3畝,而在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後紅岱村設施農業園區中一個蔬菜大棚佔地多達20畝。“這可是真正的‘大’棚啊!而且大棚裏用的都是有機堆肥。”在大棚裏務工的村民劉全喜如是説。
“這是我自己研發的雙模聯棟日光溫室,已經申請了專利。做現代農業,必須切實地運用科學技術,並不斷地創新。”園區總經理劉保強對記者説。
1“大”棚讓鹽鹼地也能種菜
後紅岱村設施農業園區建在村子的一片荒灘上,鹽鹼化十分嚴重。“以前這裡地面上是白花花的鹼,用笤帚來掃上一些拿回家稍做處理就可以洗衣服。”劉全喜説。所以,當劉保強要承包這片荒灘用來種菜時,遭到了不少村民的嘲笑。
畢業于內蒙古農業大學的劉保強對於鹽鹼地改造很有信心。“鹽鹼地的産生是因為地表水分的蒸發量過大,土壤下層的鹽分被帶到了地表。改造鹽鹼地的第一步就是降低地表水分的蒸發量,塑膠薄膜大棚是無土栽培之外比較合理的選擇。”劉保強説。在塑膠薄膜大棚內地表水分的蒸發量大大減少,經過一段時間的灌溉,使地表鹽分下沉。利用村裏的牛羊糞製作的有機堆肥在微生物分解過程中産生的有機酸使土壤吸附的鈣活化,增強對土壤吸附性鈉的置換作用,實現脫鹽脫鹼。不到半年時間,劉保強就完成了對120畝荒灘鹽鹼地的改造,當年就種上了黃瓜、番茄、辣椒等蔬菜。“這老天爺就是偏愛能人,連樹都長不了的地方,居然讓老劉把菜種起來了。”村民譚福志説。
2“大”棚更有利於生態種植
蔬菜大棚種植技術在我國已經得到普遍推廣,一個標準化的蔬菜大棚佔地為3畝,但實際上種植蔬菜的面積為1畝,土地利用率僅為33%。“我這20畝地的大棚中蔬菜種植面積為18畝,因為整體聯棟的大棚可以避免保溫墻、邊路、支架等的重復建設,土地利用率一下子提高到了90%;再加上棚頂採用雙層塑膠薄膜覆蓋,保溫性能很好,不用安裝標準化蔬菜大棚的‘棉簾子’卷動設備,所以建設成本從10萬元/畝降到7萬元/畝。”劉保強説。
這種雙模聯棟日光溫室更重要的優勢是可以大規模“生態種植”。菜農自己搭建的小拱棚空間小、通風差,常年單一品種的連作,造成了土壤連作障礙,進而影響植株長勢,導致病蟲害增加,為保證産量,菜農不得不超量使用農藥。劉保強説:“我開發這種大棚就是為了解決這些問題。20畝地的大棚空間很大,通風自然就好。我採用‘小塊間作輪作’,每種菜只種10平方米,四週的菜各不相同,定期輪作。這營造了蔬菜生長的多樣化的生態環境,能有效地抑制病蟲害的爆發。”不僅如此,他還採取“凍地”措施,在內蒙古最冷的1月份敞開大棚,讓嚴寒殺滅土壤中的病蟲。
3“大”棚菜銷售採用會員制
劉保強的“生態種植”極大地降低了農藥的使用量,有機堆肥的使用極大地提升了蔬菜的幹物質含量。“他這裡的菜的確不一樣,西葫蘆吃起來像蘑菇,茄子吃起來像肉片。”在大棚裏參觀的市民楊女士告訴記者。憑藉大棚的“規模大”、所産蔬菜的“真綠色、好口感”等廣告語宣傳,每逢週末都會有市民前往採摘、觀光,劉保強就地取材在他的蔬菜大棚裏做起餐飲服務。他借這些機會向市民銷售自己的蔬菜,推出了會員制、認購制兩種銷售模式。
對於會員制的客戶,每週收費40元,配送5公斤5~8個品種的蔬菜並提供免費送菜到府服務,對於普通市民來説既能吃到綠色蔬菜又完全可以消費得起。而認購制屬於一種投資銷售模式,投資7萬元認購1畝專利技術“雙模連棟溫室”,併發展60個會員,即可享受每年3萬元的投資回報,這對於經濟能力較強的市民來説是一個不錯的投資選擇。銷售模式的創新為劉保強帶來了豐厚的利潤,“現在入戶配送服務終端消費客戶已簽約2037戶。我一點不羨慕我們當地的房地産商,我種菜的利潤率比他們蓋房子的高很多。”劉保強説。
劉保強為他的菜註冊了“雲谷小農”的商標,成立了內蒙古民天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正在推廣“民天農業模式”。“從種植到銷售的每一個環節都很講科學,根據這些年做農業産業化的經驗來説,我認為這是成熟可行的。”內蒙古農牧業産業化龍頭企業協會市場部部長成永祥説。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