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2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都市新農夫》系列報道:公司高管辭職,到郊區租大棚、種蔬菜

  • 發佈時間:2014-10-08 14:39:00  來源:中國廣播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央廣網北京10月8日消息(記者 王浩 實習記者 張藝萌):一位農資公司高管、一位農科院研究員,一位種子公司技術員,為了一個共同的農業理想,三人辭職,在北京郊區租了30個蔬菜大棚,開始了創業歷程。但第一年投入的資金全打了水漂,第二年勉強持平,而第三年他們開始了反思、轉型。經濟之聲特別策劃《都市新農夫》為您講述,這三人種菜的酸甜苦辣。

  魯國順:每一個大棚應該是一畝二分地,然後這個番茄是在3000株,12月份中旬這個可以上市了。主要是銷到北京市場。大概産量就在1萬5千斤左右吧,按照那時候的價格的話,大概在差不多2塊錢一斤吧,(一個大棚)3萬塊錢的産值。

  給記者算生意賬的,是北京格農科技公司總經理魯國順,他幹過5年記者,還在一家大型農資公司當過董事長助理,但在2012年,他辭職了,在河北涿州承包了30個陽光大棚,開始種菜。他的創業團隊中,還有一位農業碩士和一位資深種子技術員。

  公司成立之初,三人創業小組意氣風發——都是大學生,還都幹著跟農業相關的工作,見多識廣,去種菜還不是件手到擒來的事兒?

  魯國順:一開始我們想這還得了,憑我們這個團隊,那決定就是説先搞個三五十個,如果行的話,我們就把這個基地全部弄下來,兩百多個棚,兩千多畝地,自己種,甚至想去把農民的土地流轉、全都集中起來我們種,農民就幫我們打工就可以了,當時想著這麼規模化的話效益也應該不錯啊。

  但現實卻是殘酷的。種菜三年來,一共投入了300多萬,卻沒見著回頭錢,第一年虧損,第二年持平,今年則有望實現盈利。魯國順這才明白,“幹農業不賠個兩三年是做不下去的”。他感嘆,千萬不要把農業想得太簡單,首先遇到的就是管理難題。

  魯國順:對於農民的管理這一塊,確實和工業的管理有很大的區別,你比如説我們剛開始的時候就請了一個隊長,但是工作了大概不到三個月的時間,我們我覺得這個人力方面還是有點欠缺,我們就想給她調一個崗位,但是她不能理解,就覺得她沒法在村裏面去面對村民,讓她很沒面子,就要在那裏扯皮,還要干擾生産。

  除了管理,自然風險更加難以預測。類似去年的霧霾天,或者是一場意外的暖冬,都有可能導致蔬菜市場價格的極度混亂。

  魯國順:大部分的農産品特別是這種時令性的農産品,如果價格不行的話,可能很多情況下,還是把它倒掉,或者説直接打在地裏,這是它最殘酷的地方就在這裡,你會看到自己的勞動成果都會化為烏有,那一瞬間的話,你要是心理素質不好的話,你都會瘋掉,那都是你付出了成本收穫的東西啊,但是它換不到錢。

  有了這些教訓,魯國順他們也在反思:自己的核心優勢是什麼,難到真要挽起袖子跟農民比種地麼?後來終於想明白了,在種植環節,你再努力,也趕不上一天24小時全心全意種地的農民。於是經營思路開始向農業服務轉型,給農民提供産前農資購買、産中技術指導以及産後的市場對接。

  但魯國順仍然堅持要在農村經營一定數量的蔬菜大棚作為示範,因為他更加理解了農民的思維方式,農民講得是眼見為實,想要説服農民,那必須得先幹出些實實在在的成果出來。目前,魯國順的蔬菜大棚産量要高出普通大棚30%-50%,而示範效果已經初見成效,正在給周邊20個多村的1萬多畝蔬菜提供技術服務。

  魯國順:我們的一個口號就是“講給農民聽,帶著農民幹”,你必須帶著他,讓他看到這個實際是怎麼操作的。我們把基地建在田間地頭,而且我們的人就在村裏住著,不是説今天去了,明天就走了,他隨時都可以到你的田間地頭去,給你提供服務。

  魯國順説,類似這樣城市和鄉村、工業與農業文明之間觀念差異而導致的誤解、糾紛,如果不親身實踐,是根本無法想像和理解的。而有了這三年的碰壁和經驗,他們也在嘗試將傳統公司化管理模式跟農村、農民的習俗相嫁接,以求更接地氣。對於未來,魯國順説:

  記者:你從事這個事,到目前為止您後悔嗎,還是説早知道這樣還不如去上班呢?

  魯國順:説心裏話的話,有時候真有這種退縮的想法,但是一想想呢,感覺又好像看到希望,做農業是一件非常快樂、非常健康的事情,因為它總是讓你看到綠色、看到豐收,雖然有時候豐收不能産生很可觀的效益,但是你看到那個番茄挂在枝頭,紅彤彤一大片,人看了之後心裏非常舒服,有一種內心的喜悅。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