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犧牲一定速度換品質,值得!

  • 發佈時間:2015-01-22 05:59:31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2014年我國經濟的成績單已經出爐。如何看待經濟社會發展中呈現出的新亮點?如何破解調結構穩增長中的新問題?2015年經濟大勢又將走向何方?《經濟日報》記者就此採訪了4位專家學者——

  “穩”與“優”是經濟最大亮點

  ——訪中央黨校經濟學部主任、教授趙振華

  本報記者 陳學慧

  在2014年中國經濟“年報”發佈前不久,中央黨校經濟學部主任、教授趙振華發表了一篇文章《對中國經濟保持自信的三個理由》,在網上引起廣泛轉發。中國經濟有何亮點?如何實現穩增長?《經濟日報》記者就此專訪了趙振華。

  記者:最新公佈的中國經濟2014年“成績單”顯示,主要經濟指標都在預期之中。您此前撰文指出,雖然我國經濟增長率有所回落,但中國經濟不會硬著陸,更不會崩潰,對中國經濟依然應該保持充分的自信。請問,中國經濟有哪些亮點?

  趙振華:當前中國經濟最大的亮點是“穩”,其次是“優”。

  “穩”最主要表現在:一是國民經濟增長“穩”。與2012年和2013年7.7%的經濟增長率相比,2014年的經濟增長率雖然有所降低,但依然保持7.4%的中高速增長,連續3年波幅只有0.3個百分點,這是改革開放以來唯一的一次。從各個季度的經濟增長情況來看,四個季度分別為7.4%、7.5%、7.3%、7.3%,波幅也只有0.2個百分點也是少有的。

  二是物價“穩”。居民消費品價格比上年上漲2%,既沒有出現過高的通貨膨脹,也沒有出現通貨緊縮。改革開放以來,自1978年至2013年的35年中,我國有15個年份的CPI在3.5%以上,有4個年份為負增長,也就是説共計有19個年份出現了通貨膨脹或通貨緊縮,這是經濟過熱或過冷的表現,而2014年則保持了不冷不熱的健康運作特徵。

  三是就業增加“穩”。就業是衡量一個國家宏觀經濟運作品質的重要標誌。在我國經濟增速出現下降的情況下,我國新增城鎮就業人口不僅沒有出現減少,相反呈現大幅度增加的趨勢,打破了所謂的奧肯定律,創造了中國奇跡。

  “優”最主要表現在:一是經濟結構持續優化。從産業結構來看,三大産業産值增速呈現三二一的特徵。從區域結構來看,中西部地區投資增速快於東部地區,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趨勢進一步增強。從城鄉結構看,城鎮人口繼續平穩增長,城鎮化率平穩提高。從經濟增長的動力結構看,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穩步提高。二是高技術産業增長速度快,産業結構升級加快。

  記者: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精神,2015年經濟工作的主要任務之一是努力保持經濟穩定增長。如何理解和把握這一戰略舉措?如何實現穩增長和調結構的良性互動?

  趙振華:實現經濟穩定增長,關鍵是保持穩增長和調結構之間平衡。增長、品質、效率從哪來?只能從經濟結構調整中來。

  一是要辯證認識穩增長與調結構的關係。調結構的前提是穩增長,沒有經濟的穩定增長就難以實現經濟結構的調整。國民經濟高速增長,企業利潤率攀高的時候,微觀經濟主體必然沒有調結構的動力,在既有的結構下企業仍能獲得很高的回報;當國民經濟低速增長,企業利潤率走低甚至虧損的時候,大量勞動力失業,政府面臨著增加就業進而促進經濟增長的巨大壓力。只有在國民經濟穩定增長的時候,企業既面臨競爭壓力,不得不促進技術進步,政府促進就業壓力相對降低,才能夠形成調結構的政策環境。因此,我們需要在穩增長中調結構,在調整經濟結構中實現穩定增長。

  二是要有戰略定力。面對國內外紛繁複雜的因素,需要撥開迷霧,不為一時一事所困擾,著眼于長遠、著眼于全局。就穩增長與調結構來看,當經濟運作處於合理區間,沒有突破底限時,就要咬定青山不放鬆,加快調整經濟結構的步伐,犧牲一定的經濟增長速度換來經濟增長品質的提高也是值得的。不能因為經濟增長速度出現回落就驚慌失措,在宏觀調控中搞“大水漫灌強刺激”,為增長而增長。

  三是要促進科技創新。保持穩增長和調結構平衡的切入點是科技創新。一方面,科技創新是經濟增長的不竭動力。要實現在結構調整中的經濟增長,關鍵是實現科技創新,用新技術改造傳統産業,同時培育一大批新興産業。另一方面,科技創新也是調整經濟結構的關鍵,沒有科技進步和創新就談不上産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實現科技創新需要形成政府、企業、高等院校等協同創新的機制,關鍵是通過市場機制把企業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連接起來,“企業出題目,科研院所給答案”,讓企業成為創新的真正主體。

  做好調結構穩增長“加法”

  ——訪國家發展改革委經濟研究所所長宋立

  本報記者 祝惠春

  2014年我國國民經濟運作成績單已公佈。國家發展改革委經濟研究所所長宋立接受《經濟日報》記者專訪時表示,這張成績單顯示了經濟的平穩運作。不過,他提醒,更要關注數據背後反映的資訊、趨勢和要求。

  記者:最新數據顯示,2014年我國GDP增速為7.4%,實現了去年年初確定的“7.5%左右”的預期目標。您對主要經濟指標的走勢怎麼看?

  宋立:觀察2014年GDP的季度曲線,可以看到一個下行趨勢。預計2015年上半年還會下行一段時間,但下半年應該有明顯起色。至於公眾擔心的通縮問題,是否通縮一般依據兩個數據:CPI或GDP平減指數。2014年CPI是2%,從這個數據看目前還不能説已經出現了通縮。但看GDP平減指數,2014年按季度看分別是0.48、0.98、1、0.78,出現了低於1的情況,可以説已經出現了通貨緊縮的壓力。

  經濟下行壓力增大是什麼原因導致?目前流行兩種看法:一種認為經濟減速是“結構性”,由於生産要素結構和産業結構的變化,未來增速不會上去了,或者説很難再上去,宏觀調控可以無為而治。另一種看法認為經濟減速是“週期性”,隨著世界經濟的復蘇,經濟增速還能再回去。

  這兩種説法都有失偏頗。增速變緩,既有結構性因素,也有週期性因素,但是週期性因素佔的比重要大一些。2014年世界經濟除美國外,其他地區復蘇緩慢,再加上國內勞動力供求關係變化、資源從製造業轉移到服務業等變化、改革調整因素等都對經濟放緩産生了影響。

  預計2015年經濟形勢總體是樂觀的。一是美國經濟呈現強勢復蘇勁頭,將形成拉動作用,改變企業家的經濟預期和信心。二是國內經濟政策已經做出調整。比如預算內投資進度加快,貨幣政策調低了利率,這些財政和貨幣政策調整一般有半年的滯後期,半年後將會顯現效應。三是改革紅利繼續釋放。全面深化改革,必將釋放出空前程度的改革紅利,成為經濟發展新階段的新動力源泉之一。

  2015年要防止年度短期下行演化成趨勢性下行,否則要改變就很難了。目前出現企業生産經營困難增多的情況,必須具體情況具體分析,該倒閉的企業必須倒閉,可倒閉可不倒閉的,最好不倒閉,不該倒閉的企業不能倒閉。因為現在是在開放條件下市場競爭,一旦企業倒掉,市場份額就失去了,國際市場份額也丟掉了。

  記者:如何看待投資的作用?2015年應在哪些方面加大投資?

  宋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説,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有力度,貨幣政策要更加注重鬆緊適度。意味著財政赤字率要適當提高,貨幣政策要適當鬆動。穩增長成今年經濟工作首要任務,由於消費和出口短期難以有大的提升,因此,必鬚髮揮好投資對穩增長的關鍵作用。

  從投資需求看,我國經歷了30多年高強度大規模開發建設後,傳統産業相對飽和,但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一些新技術、新産品、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的投資機會大量涌現,對創新投融資方式提出了新要求,必須善於把握投資方向,消除投資障礙,使投資對經濟增長的關鍵作用真正發揮出來。

  2015年主要應在3個領域加大投資。首先是與結構調整有關,與創新有關的設備改造。比如一些地方的“機器換人”,按説是企業自己的事,但是在經濟低迷期,企業有動力沒能力,就需要政府發揮助力作用。再比如,節能環保領域的設備更新改造要加快,政府要發揮主力優勢,比如改造驗收後給予補貼。還有對企業研發要加大支援。

  其次是城鄉民生領域,比如學前教育、養老設施、農村飲水、垃圾處理等一些過去有欠賬的領域需要補欠賬。

  再次是基礎設施的薄弱環節。比如農村道路、水利工程、省市之間的“斷頭路”,城市群裏的內部軌道交通等都需要加快建設。

  需要強調的是,“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要發揮合力作用。以往調整結構“減法”做得多,2015年結構調整需要“加減法並舉”、多做“加法”,把調結構和穩增長有機結合起來。

  服務業表現最搶眼

  ——訪國研中心辦公廳副主任、研究員來有為

  本報記者 孫 璇

  在2014中國經濟“年報”中,最“搶眼”的當屬服務業。服務業有哪些亮點?發展趨勢如何?《經濟日報》記者就此專訪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辦公廳副主任、研究員來有為。

  記者:2014年,第三産業增速明顯高於第一、二産業,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是否已經確立主導態勢?帶來了哪些趨勢性變化?

  來有為:2014年,我國國民經濟在新常態下保持平穩運作,GDP增速符合預期。第三産業貢獻了306739億元的增加值,同比增長8.1%,增速明顯高於第一、二産業,這與2013年的發展情況是一樣的,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主導態勢進一步鞏固。服務業保持平穩較快增長勢頭,推動國民經濟在新常態下發生一些趨勢性變化,主要體現在3個方面。

  第一,中國正從工業經濟邁向服務經濟。三次産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是客觀的發展趨勢,它標誌著社會生産方式由低級到高級的突破性變革。在快速成長的生産性服務業的帶動下,美國、德國等發達國家社會分工和專業化程度高,已經進入了服務經濟時代。在我國“三期疊加”大環境下,黨中央、國務院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對服務業積極進行政策引導,不斷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激發服務業創新和發展的活力,使服務業保持了平穩較快增長勢頭。服務業的大發展,將助推我國産業結構優化升級,加快我國從工業經濟邁向服務經濟。

  第二,服務業成為帶動和支撐國民經濟增長的核心力量。受內外部環境、發展階段變化等因素影響,我國中長期經濟潛在增長率下移。儘管2011年以來我國經濟運作總體呈持續下行態勢,但服務業尤其是生産性服務業的發展速度穩中有升,文化、網路零售、快遞、健康服務等生活性服務業保持快速發展勢頭,餐飲、住宿、旅遊等生活性服務業逐步適應新的發展環境,積極轉型,不斷提升發展品質。整體而言,服務業對國民經濟的帶動和支撐作用明顯增強。

  第三,服務業今後將長期保持國民經濟最大産業和吸納就業第一主體的地位。2013年,服務業已經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的最大産業和吸納就業的第一主體。2014年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所佔比重進一步提升,達到了48.2%,高於第二産業5.6個百分點。預計在今後較長的時間段內,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所佔比重將繼續呈上升趨勢,産業結構更趨優化合理。

  記者:我國服務業的發展和國外發達國家相比仍然有比較大的差距。服務業發展中還存在哪些問題?展望2015年,在新常態下,您認為如何進一步發展服務業?

  來有為:從國際競爭力上看,我國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服務行業不多,服務貿易逆差的規模不斷擴大。從服務能力和發展水準看,我國生活性服務業的發展方式仍比較粗放,部分行業的服務供給能力和品質亟須提高,發展潛力有待進一步釋放。我國研發設計服務、資訊技術服務、物流配送等生産性服務業的發展品質並不高,對相關産業發展、資源有效配置和價值創造的促進作用尚未充分發揮出來。我國服務業迫切需要提質增效升級。

  國務院2014年7月發佈的《關於加快發展生産性服務業促進産業結構調整升級的指導意見》,建議相關部門認真貫徹落實這一指導意見。

  在發展生活性服務業方面,當前仍存在一些問題,比如行業標準有待完善,相關基礎設施和服務體系發展不足,企業經營成本持續增加等。建議完善政策支援體系,促進轉型升級。具體包括:積極推進行業標準化建設,發揮政府、行業協會和企業三方聯動作用,形成較為完備的行業規範、標準體系;加強政府引導,鼓勵企業公司化、規模化、連鎖化、品牌化發展;鼓勵以資金、資源為紐帶實施跨區域兼併重組,提高産業的市場集中度,增強行業整體競爭力;完善網際網路環境下的市場管理機制和市場競爭秩序,規範網路經營行為,促進公平競爭,保障網路消費安全;創新對“輕資産”行業的信貸政策,解決企業融資難問題;鼓勵和支援有實力、有品牌的企業“走出去”,開拓國際市場。

  財政政策應更積極

  ——訪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

  本報記者 陳果靜

  我國經濟2014年的“成績單”已經出爐,從中既能讀出值得欣喜的變化,也能發現令人擔憂的問題。2015年,我國經濟面臨的內外部環境仍錯綜複雜,該如何看待?又需要創造怎樣的財稅金融環境助力經濟行穩致遠?《經濟日報》記者就此採訪了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

  記者:目前,2014年全年的經濟數據已經出爐,對這份“成績單”您如何評價?

  連平:2014年宏觀經濟運作在預期的區間之中。雖然經濟增速有所下滑,但積極的現象也在增多,在結構改善、品質提升等方面有值得注意的變化,如第三産業比重越來越高,民間投資增速快、效益高,農村收入高於GDP,收入兩極分化狀況有所改觀等。

  不過,從2014年的整體情況中,也能看出我國經濟下行壓力仍比較大。壓力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個是房地産,其投資增速從2013年底的接近20%降至2014年底的10.7%,回落幅度相當大;另一個是出口,我國進出口總值比2013年增長2.3%,未實現年初7.5%的預期目標。

  記者:有人認為,2015年我國經濟會更困難,金融體系面臨的壞賬等壓力會更大,您怎麼看2015年我國經濟面臨的形勢?

  連平:對於今年中國經濟不應悲觀,似乎可以謹慎樂觀。總體來講,2015年中國經濟面臨的內外部環境仍錯綜複雜,不確定性依然存在,尤其是上半年壓力不小。“三駕馬車”可能“一升一穩一降”。

  “一升”指的是出口回升,隨著歐美日經濟有所好轉,帶動國際環境改善,2015年出口有望保持平穩增長,其對GDP的貢獻會較高。“一穩”指的是消費平穩,新型消費模式和資本市場財富效應將推動消費實際增速保持平穩。“一降”指的是投資回落,但幅度不會太大。受房地産銷售回暖和流動性繼續寬鬆等影響,2015年房地産投資可能前低後高。但受産能過剩制約,製造業投資仍將有所放緩,儘管改觀推動力度加強,但受地方政府債務監管政策收緊、平臺融資受限,基建投資增速可能略有回落。

  2015年,中國經濟可能面臨國際環境變化、工業領域通縮及地方債務違約壓力等不確定性。但與此同時,中國依然面臨著一系列積極因素,如宏觀調控政策空間仍存、改革將釋放新紅利、經濟結構改善和效率提升的趨勢將延續等。因此,對於2015年中國經濟不應悲觀。

  記者:面對當前的國內外形勢,需要創造怎樣的財稅金融環境來保持經濟運作在合理區間?

  連平:未來需要有針對性地推出財政貨幣等方面的政策。財政方面,積極的財政政策力度應再大一些,其落腳點則是結構性減稅。目前,企業稅費負擔偏高,雖然政府已經採取了一些措施,但力度還不夠。同時,政府的赤字可以擴大,赤字擴大不是説政府要花更多的錢,而是擴大赤字為企業減負。對於實體經濟,尤其是工業製造業企業來説,進一步減稅有助於其加大投資、加快科技創新步伐,從而有助於實體經濟的好轉。

  在貨幣政策方面,貨幣政策工具很多,但是當下需要考慮如何更好地組合。目前,大規模使用數量型工具不合適,我國目前貨幣總量大、杠桿高,不適合大規模的放寬總量。但值得注意的是,只動價格,不動數量同樣也會存在問題。因此,在使用價格型工具的同時,也要相應使用數量型的工具適當地加以配合。

  隨著人民幣單邊升值預期打破,資本流出步伐加快,外匯佔款增速不斷下滑,加之存款保險制度推出,2015年下調準備金率的壓力遠高於2014年。經濟工作會議也提出,貨幣政策要更加注重鬆緊適度。此前,在貨幣市場上已經使用了很多工具,市場利率波動較小。在銀行存款市場,雖然已採取了一些措施,如調整存貸比口徑等。但存款流失的速度比兩次調整存貸比口徑的速度還要快,這種趨勢性的變化已經很明朗,此時,適當下調存準可能效果較好。

  很多人認為降準只是在釋放流動性,事實上更重要的是能夠降低企業的融資成本。目前,銀行上繳存款準備金的資金的市場平均成本在3%左右,而存放于央行獲得的利率僅為1.6%,資金利率是倒挂的。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