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房基礎設施不完善全國最大保障房社區變空城
- 發佈時間:2015-01-21 21:43:00 來源:人民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原標題:保障房基礎設施不完善 全國最大保障房社區變空城
據經濟之聲《央廣財經評論》報道,大力推進保障房的建設是眼下一項重要的政策,按理説,這項政策利國利民,能夠一舉多得。不過根據媒體的最新報道,在個別地方,保障房卻沒能夠充分起到保障的作用。
根據報道,全國保障房建設的典型,青島白沙灣保障房社區的房子的申請數量非常少。這個社區包含公共租賃房3797套,限價商品房6253套,但是公開銷售的限價房從2012年底公開銷售至今,僅收到了不足200份申請。也就是説,這個保障房的社區,幾乎成了一座空城。
而且,保障房空置的現象正在多個地方出現。根據媒體的調查,陜西省制定的建設210萬套保障性安居工程計劃中,目前已竣工91萬套,分配入住80.47萬套,入住率為88.43%,空置總數達到10萬套。大規模的閒置,不僅浪費了大量資源,而且也讓剛需一族難以安居,這種閒置,反映出了背後嚴重的資源錯配現象。
這種現象是如何産生的?上海易居房地産研究院副院長楊紅旭對此解讀。
經濟之聲:保障房本來是一項利國利民的事業,但從結果來看,部分地區的保障房運作情況堪憂。一方面是保障房建好了沒多少人申請,另一方面則是依然有不少收入相對不高的家庭難以買到一套稱心的住房。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這當中的資源錯配是如何産生的?
楊紅旭:主要是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方面近五、六年來保障房指標每年都定指標,每年都是由國家向地方進行攤派,攤派給省,省再攤派給市、縣、區鎮,把這樣指標作為考核地方官員的最重要的一個指標。在十二五期間要求全國新建3600萬套保障房,指標每年都要攤派,每年都要考核,這樣有些地方政府為了完成年度指標,有時候就硬著頭皮上,可能比較倉促,在選址方面、項目施工方面的安排的不是很妥當,這樣導致為了完成指標而做的保障房項目,跟困難群體需求有差距,導致供給和需求不匹配這樣一個錯位。另外,地方政府保障房的資金不是很充沛,可能地段比較差,選擇之後配不上教育、醫療、交通資源,配套跟不上。地方政府資源資金沒有足量,配套跟不上導致人們不願意去住,不願意去買。
經濟之聲:根據媒體的調查,目前保障房限制非常大的原因很大程度上解決配套基礎設施或者是公共設施不完善,比如説小區距離中心城區比較遠,無法滿足群眾的實際需求等等,接下來有沒有可能做到公益性和經濟性的平衡,讓老百姓真正住上稱心如意的保障房呢?
楊紅旭:首先要做兩種轉變,一個是完全按照市場規律就是放任市場,房價比較高,總有部分群體買不起房,租不起房,所以説市場會失靈。市場失靈的狀況下政府必須有有所作為,所以政府要管保障房,但是管的時候要有兩種轉變,一種是滿足人們對於居住性的需求,不要去分配産權房,現在人們需要分配的是租賃房,大力發展公租房,人們就不會從這樣的房中謀利。第二不要老是搞的硬性指標,減少實物分配,增加貨幣補貼。比如可以補貼房租,困難家庭可以拿著房租適當租房,可以根據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的區域選擇房源,這樣以實物分配財産權轉向向人們分配居住的租賃權,而且是由直接分配租賃房轉向補貼型房租,讓居民自己拿著錢去租房子,這樣政府的保障和有形之手跟市場無形之手有一個結合,把市場機制和政府的計劃機制相結合,才能夠真正滿足的需求。
我們認為,保障房對於剛需一族來説非常重要,而保障房的空置,則反映出,在個別地方,對於保障房的規劃和建設的水準不高,甚至不排除存在懶政的現象。地方管理部門必須正視這種現象,開動腦筋,合理統籌,讓老百姓住上稱心如意的保障房,唯有如此,才能讓保障房成為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口碑工程。保障房的建設,必須要,以人為本。
關於這個話題,經濟之聲評論員吳永強對此評論。
經濟之聲:按理説,保障房的價格相對較低,對於剛需一族應該有比較強的吸引力。在一些地方,保障房的確是搶手貨。但根據媒體的報道,還是有一些地方,保障房的控制數量令人驚訝,不僅沒有滿足人們的住房需求,而且還造成了資源浪費。您覺得,出現這種不良現象,到底是什麼原因,誰應該負責?
吳永強:理清這個責任誰來負之前我們主要先看這個原因,我們在選擇一個東西的時候經常會強調一個衡量參數叫做所謂性價比優。目前從保障房角度來看,可能僅僅做到了價值優,但是品質不優。這裡有一個概念是保障房雖然可以是低價房,但是不應該稱為低質或者劣質房,們所説的低質劣質不單單指一個建築品質,房屋對相關周邊配套工作要求非常高,周邊要文化、衛生、娛樂、教育、生活設施等等的相關來配套,如果一個保障房僅僅是價格降下來,相關聯生活配套沒有跟上去,肯定得不到大家的認同,自然選擇也會比較低。
經濟之聲:推進保障房的建設應該依靠市場的力量,但是完全靠市場,也有可能出現一系列的具體問題。要想讓保障房的建設取得最佳效果,我們應該充分動用哪些方面的力量?
吳永強:保障房應該是作為一個系統性的綜合性的工作,既然是系統性綜合性的就不能緊緊依靠市場的力量,因為市場力量不見得能夠覆蓋到所有。比如醫療、衛生、教育等等這樣一些功能,緊緊依靠市場化是實現不了的。同時保障房不能把它理解成一個睡城,不是空城,基於這樣一種因素就需要發動政府、社會、市場這三方面的力量。公共設施服務的這些功能,毫無疑問是要政府來參與,對於一些社會協調性機構,社會服務型的一些機構,可能社會其他部門來參與,還有一個就是它的商品性表現的比較強的地方是依靠市場的力量,所以這三方缺一不可。
經濟之聲:從管理方面而言,保障房作為地方大力推進的一項工程,如果能夠納入考績體系,將會給地方帶來更大的動力。您覺得呢?
吳永強:這確實是一個考慮的方向,能夠納入政績考核當然好,它的重視程度會相對比較高,因為在現行的機制或體制下,如果要想提升保障房一個品質,從政績考核角度來加強和提升它的地位當然好。在考核的標準體系當中,不應該把完成保障房的建築面積數量作為一個僅僅的考核標準,應該把保障房的品質提升和品質要求作為更大一個考核標準,這樣對於保障房實質水準的提升會有好的益處。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