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散養混養,不妨蝦兵蟹將一起上

  • 發佈時間:2015-01-21 07:33:55  來源:新華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正是蟹塘清理時節,1月18日,南京市高淳區磚墻鎮農民邢振秀正給抽幹水的蟹塘灑石灰消毒。“去年螃蟹增産了,可是收入沒有增加。今年究竟還養不養蟹,到現在心裏也沒底。”他説,無論養什麼水産,過些日子都該投放苗種了,他準備到區水産局請教一下專家。

  糾結:養大蟹還是養小蟹

  “去年是螃蟹養殖史上最特殊的一年。”高淳區農業局黨委書記陳賢明説,去年,高淳區螃蟹産量同比至少增加20%以上,但價格卻下跌明顯,小規格螃蟹(平均每只2兩左右)還好,價格只下跌了10%左右,大規格螃蟹(公蟹四兩半以上,母蟹三兩半以上)就慘了,幾乎是“攔腰一刀”。因此,去年全區接近20%的蟹農是虧損的。

  “大規格螃蟹跌價厲害,今年該多養點中小規格螃蟹了吧?”記者問。

  “螃蟹規格控制技術農民基本掌握,關鍵是市場不好預判。”陳賢明説,去年,三四十元一斤的中等規格螃蟹確實非常好賣,但是,如果今年大家都養這種規格的螃蟹了,説不準大螃蟹的價格又上去了呢,畢竟大規格螃蟹也是有一定的消費群體的。“區內大的合作社在千方百計了解主産區的螃蟹養殖動向,但是全面的資訊根本不可能獲得,所以大家心裏都沒底。”

  其實,螃蟹養殖業有過一個“大養蟹”到“養大蟹”的變化:開始幾年市場供應不足,什麼螃蟹都能賣掉,養殖規模越來越大。後來供應充分了,蟹農們發現10隻中等規格螃蟹賣不過2隻大螃蟹,於是開始養大蟹。八項規定出臺後螃蟹公款消費幾乎絕跡,大螃蟹又賣不出好價錢了。“究竟該養大蟹還是養小蟹,養多少大蟹多少小蟹,不僅農民糾結,我們也糾結,因為真的説不準。”陳賢明説。

  既然養蟹效益不好説,那麼養殖面積是否減少了呢?“至少高淳區沒有明顯減少。”陳賢明説,儘管部分蟹農虧損,但大部分蟹農畝均純收入能達二三千元,比種糧收入還是要高。

  避險:塘裏不只“橫行客”

  單一的養蟹模式風險太大,有的農民開始嘗試搞混養。

  “比較理想的是青蝦和螃蟹混養。”陳賢明説,這一混養技術已經比較成熟。單一的螃蟹養殖,正常畝均産量在250斤左右,高淳有個農民去年蝦蟹混養,青蝦和螃蟹每畝産量都達到175斤,儘管螃蟹規格小一點,但加起來畝均純收益超過6000元。“現在,農業部門正大力推動這種養殖方式。”

  無獨有偶,泰州市姜堰區興泰鎮農民朱狀民養了300多畝螃蟹,不過,去年他採用的是蟹魚混養方式。除了投放蟹苗,他在每畝水面投放了30條鱖魚或鰱魚苗,螃蟹的産量基本不受影響,賣掉的魚就是多出來的純效益了。泰興市黃橋鎮諸馬村漁業示範戶錢國才原本是養魚的,去年初在魚塘裏套放了蟹苗,入秋後利用地籠捕蟹,畝均增收1000多元。興化市中堡鎮龍蝦與螃蟹混養的塘口有1.7萬多畝,該鎮水産站副站長王坤方介紹,蝦蟹混養,龍蝦賣完後,絕大多數養殖戶就能收回養殖成本了。

  逆行:散養解放勞動力

  “以前螃蟹都是一家一戶精養的,現在改為上世紀70年代那樣的‘散養’了。”位於蘇州市相城區的西湖水産生態養殖專業合作聯社場長毛巧林告訴記者,目前,環陽澄湖西湖的七個漁業專業合作社聯手,共同組建了蘇州市西湖水産生態養殖專業合作聯社,農民可按水面、資金等多種形式自由入股,養殖模式則由過去一家一戶圈湖精養轉為散養。

  陽澄西湖的螃蟹養殖戶原先每家僅有20—30畝水域,圈子小、養殖密度高,全靠人工餵養,平均每只螃蟹餌料成本在10元左右,還要耗費大量人力。前幾年因為陽澄湖水質不佳,激浪魚、貝類等逐漸消亡,既危及水體生態安全,也不利於螃蟹養殖,有關部門出臺規定,在陽澄湖養殖螃蟹不允許投放任何含有添加劑的餌料,只能投放小魚小蝦、水草等自然飼料。遍佈湖中的圍網也被全部拆除。這樣,養螃蟹可以,但必須粗放的散養了。

  沒想到散養帶來意想不到的好處。毛巧林説,粗放養殖之後,直接飼料成本下降到每只1元,儘管總體上大規格蟹出現比例低於精養,但卻更容易出現六七兩的超大規格的蟹。由於投入少,不必過於計較每只蟹的規格,捕撈和銷售週期長了,而錯開上市季節還能賣出好價錢:最早6月初就能上市1兩左右的小蟹,價格在 20~30元/斤左右;到7月底,2兩左右的中等蟹也上市了,價格漲到40~50元/斤……直到12月,整個下半年都能吃到陽澄湖大閘蟹。因此,農民從合作社分到的紅利並不比自己養蟹少。

  “更主要的是,由於養蟹的事幾乎全部由聯社打理,需要的勞動力大大減少。”毛巧林説,那些原來被束縛在二三十畝水面上的農民,現在有的開起了農家樂飯店,有的成為外地大閘蟹經銷專職代理,更多的在本地企業找到了工作。

  本報記者 孟 旭 趙曉勇 朱新法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