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奶牛養殖業亟待轉型 粗放型養殖應轉向規模化
- 發佈時間:2015-01-19 16:08:47 來源:羊城晚報 責任編輯:時習
由於全球原奶供過於求導致奶價大跌,國內奶農被迫“倒奶殺牛”。對此,有乳品專家認為,這應該是中國乳業在提擋升級過程中必然經歷的階段,凸顯了國內奶牛養殖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性。奶農唯有改變既有的發展模式,融入規模化和集約化的發展模式之中,才能獲得廣闊的發展空間。
粗放型養殖應轉向規模化
廣東一位乳製品進口商對記者説,“中國整體農業技術比較落後,奶牛的養殖仍屬於粗放型的,規模都很小,以散戶為主,而其他牧草種植、獸醫、養殖技術等方面和國外相差了三五十年,導致整體成本高。”
據悉,目前國家正在加大力氣推動奶牛養殖業向規模化、集約化方向發展,但散養戶仍佔有一定的比重。散養戶由於缺乏先進的養殖技術和理念,生産出的原料奶常常達不到國家規定的品質標準,養殖效益明顯偏低,很難消化近些年飼料成本和人工成本不斷上升的壓力。
有乳業專家表示,“奶農唯有改變既有的發展模式,融入規模化和集約化的發展模式之中,才能獲得廣闊的發展空間。”
事實上,國內大型乳企也在積極帶動奶農從散養向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養殖的方向轉變,從資金、技術、管理等方面給予扶植,使不少奶牛養殖戶發展成為標準化的家庭牧場,建立一種乳企和奶農的新型關係。以伊利為例,該企業就幫助奶農建設標準化和規模化牧場,建立標準化牛舍、臥床、恒溫飲水槽等硬體,同時主動面向奶農推廣標準化養殖操作規範。同時,伊利還大力推廣全混合日糧攪拌車和全株青貯,並且累計發放融資款100億元以上,幫助奶農購牛以及改善硬體等。
國內奶業産業鏈仍待完善
上述乳製品進口商告訴記者,在歐洲、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地,牛奶滯銷的情況也時有發生,但經過幾十年,甚至上百年完全市場化操作後,自我市場調節能力很強。相比之下,國內的産業鏈不完善,産品同質化嚴重,也比較單一,缺乏奶酪生産加工,一旦乳企不能處理,就只能倒掉。
一位業內人士私底下也對記者表示,乳企重常溫奶輕巴氏鮮奶,過多過量使用還原奶,無法拉動生鮮奶源和養殖業的擴大發展。
但也有人認為,從食品安全性來説,常溫奶反而比巴氏奶更有優勢。因為巴氏奶對冷鏈保鮮有著極高要求,一旦冷鏈環節出現問題,將直接導致牛奶變質。但常溫奶由於採用UHT (超高溫暫態滅菌)技術,在運輸上沒有冷鏈要求,呈現更為穩定的食品安全性。從世界乳品消費格局來看,一直是巴氏奶和常溫奶並存的局面,甚至在德國、法國等很多歐洲國家是以常溫奶消費為主。
中國奶業協會副會長、華中農業大學教授楊利國表示,我國的具體國情決定了常溫奶佔據市場主流的局面。牛奶主産區位於北方,而大量消費市場在南方,只能通過發展運輸半徑大的常溫奶進行“北奶南運”,才能解決全民飲奶的問題。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