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見證中國外貿發展的阿拉伯商人
- 發佈時間:2015-01-20 10:31:59 來源:寧夏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2003年,還在武漢攻讀骨外科博士學位的巴勒斯坦人阿卜杜拉陪經商的朋友來到浙江義烏,當時他就被這裡的經商氛圍深深吸引。
後來,他接到朋友的電話,要求從義烏小商品市場進貨,久而久之,他開始在義烏設立公司,生意越做越大,最後和家人定居於此。
一邊喝著巴勒斯坦咖啡一邊吃著阿拉伯小點心,阿卜杜拉在他位於義烏市中心的辦公室和記者講述起自己的經商故事。北京、上海、武漢、義烏……這些地名串起來就是1992年至今阿卜杜拉在中國的人生軌跡。在這段人生裏,他有了一個中文名叫周德,也擁有了三個可愛的女兒。
“如果把大部分阿拉伯商人在中國的軌跡重疊起來,你會發現終點都在一個地方——浙江義烏。”義烏市涉外服務中心主任陳林瑞説。
濃郁的外貿氛圍、發達的市場,以及當地越來越包容、便利的生活環境,吸引不少來自西亞北非地區的阿拉伯國家商人,在這個被譽為“新絲綢之路起點”的地方找到事業和生活的新發展。
“剛到義烏的時候阿拉伯人還很少,語言不通,沒有清真飲食和阿拉伯風味餐館,更沒有做禮拜等日常宗教儀式的地方。”蘇丹人艾哈邁德經營著一家名叫藍月的商貿公司,他告訴記者,2002年前後,來義烏做生意的阿拉伯人開始慢慢多起來。
根據義烏市商貿局的統計數據,2002年以後的十年間,義烏市場規模擴大了近10倍,每年迎來送往的外商超過42萬人次。常住於此的外國客商約1.5萬人,而來自西亞北非地區的約為5000人。
2002年後,在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推動下,外貿呈井噴式發展。“在義烏,當地人最大的感受就是外國人越來越多,生意越來越好做。”陳林瑞説。
陳林瑞所在的義烏市涉外服務中心正是在2002年成立的。“外國人多起來了,該如何管理好、服務好他們,開始成為當地政府關心的議題。”
義烏阿拉伯商人的增加正是最近10年浙江乃至整個中國對外貿易飛速發展的縮影。
“從原先的一棟樓,越建越大,房子越來越多,幾乎每天都在變。”蘇丹人艾哈邁德説。從市場裏批發五金、服飾、燈具等貨品,運回自己的國家或周邊較熟悉的阿拉伯國家出售,是在義烏的阿拉伯商人最早的商業模式。這個模式一直延續到今天,只是規模越來越大。
義烏發達的貿易市場讓這些中東地區的商人不再來去匆匆,而是留了下來,學習中文,和中國居民、商人打交道,在這裡開餐館、公司,申請設立清真寺禮拜點,漸漸改變著義烏的城市面貌。
約旦商人穆罕奈德經營的花餐廳是義烏最早的阿拉伯餐廳之一。“當時這樣的餐館還很少,很多阿拉伯人就餐不方便,需求不小,因而餐館的生意一直不錯。”穆罕奈德妻子劉芳説。
歷經近10年的發展,花餐廳已成為當地最熱門的餐廳之一。
義烏蓬勃發展的外貿事業離不開中國和阿拉伯雙邊貿易的發展。2004年,中國-阿拉伯國家合作論壇成立,在新的雙邊合作機制推進下,2005年中阿雙邊貿易額即達到512.73億美元,同比增長39.7%。
其後十年間,中阿進出口商品總額年均增長25%左右,並在2013年達到2389億美元,中國和阿拉伯國家相互成為對方最重要的貿易夥伴。
義烏市對外國客商的政策也隨之變化。“原來成立公司,需要仲介幫助辦理手續,收費高,價格不透明,服務品質也不高。”艾哈邁德説,現在辦公司則要方便很多,外商本人在當地的涉外服務中心就可以提出申請辦理。
2014年,全國的外貿增長轉入低增長時期,進入新常態。阿拉伯客商也在思考接下來的發展。“成本上漲了,生意穩定就不是一件好事。”周德經營的澳畢特貿易有限公司開始將LED燈具作為其主打産品,並積極和在廣東的生産廠家聯繫,要把品質做到中上等,在外國客戶中留下好口碑,生意才能做得更長遠。
2014年11月,首趟“義新歐”班列從義烏出發,通向中亞,最遠到達西班牙。葉門人諾曼2005年到義烏,現在已擁有一家十多個員工的公司,他已在期待著能通過陸路上的義新歐班列,“把生意做得更大,做到德國去,做到歐洲去”。
(據新華社杭州1月19日新媒體專電)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