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8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濟南商道科技公司:一塊“壓縮餅乾”的研發史

  • 發佈時間:2015-01-20 01:30:50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創新行動派

  一平方米土地能幹什麼?栽一棵樹或者種四株青椒?馬長軍的答案是可以育500顆苗。

  “黑黝黝的基質以很小的體積滿足苗子長期養分的需要,這相當於一塊航太員的壓縮餅乾,雖然小,卻提供了全部的營養。”將一立方米的土地營養提取出來,壓縮成一個盅子,成為植物用之不竭的生命之源,這便成了濟南商道科技公司董事長馬長軍口中的“壓縮餅乾”。

  但這塊“壓縮餅乾”,好吃卻難做。

  尋找新材料取代“老三樣”

  作為一種現代化的育苗方法,育苗基質主要是將植物的苗體固定於摻入有機和無機基質的固體基質中,以提供養分和氧氣。傳統基質的原材料,是以草炭為營養材料,以珍珠岩和蛭石作為骨架材料,但它們像煤和石油一樣不可再生。

  尋找新材料取代“老三樣”,是馬長軍的首要考慮,但接下來開工基質項目遇到的阻力,讓他萬萬沒想到。

  2004年的中秋節本該是其樂融融的日子,在商道公司會議室裏,馬長軍卻接受著董事會成員的“拷問”:從清早到晚上八點,七個董事會成員一邊倒的傾向幾乎讓項目“難産”;一個六十多歲的老專家甚至提出十個否決的理由:就是不能上!

  對於以草炭為主的基質生産企業來講,草炭基質賺錢的“短平快”是顯而易見的,但研發卻有深不見底的風險,更何況它是一個佔用資金的長線工作:可能要動用200、300萬元,並且投進去以後,第一要租地,第二要整理場地,第三要買設備,問題在於當時中國的基質行業是剛起步,沒有配套的設備。有董事質問:“你花錢都買不來設備,你只有自己研究,你累不累?”

  “轉机慢”則更讓人怵頭。有多慢呢?馬長軍需要一次性把一年的秸稈都收來,放一年,資金壓一年;第二要租場地,230畝,每年要交23萬元,對這家農企來説,2004年左右,23萬元可謂天文數字。

  “拼了!”儘管困難重重,但都沒能架住馬長軍的牛脾氣,他拍了桌子,這個事情必須幹!

  從2005年開始,馬長軍拿出資金開展研究,主要尋找當地的原料。但事情並沒有想像中的簡單——

  第一年,馬長軍就失敗了。

  “當時堆了五個大山,每天要堆,三四天一座山,秸稈一排幾百米長。眼見著每天早上秸稈霧氣騰騰,後來十天半月,每天都在下降,因為我們賣基質是賣體積的,不是賣重量的,就看著那五座山慢慢塌下來,變得很小很小,變成了蒸汽,變成了廢水,徹底爛在了那裏。”後來,馬長軍總結道:“雖然處理秸稈的初衷是好的,但是方法不對,或者技術達不到,就會帶來新的麻煩。”

  問題接踵而至,隨著處理秸稈體量的增加,慢慢地,秸稈在當地又成了“緊俏貨”,逼迫著馬長軍到全國各地找肥料去。

  ……

  不怕遠征難攻下“五座山”

  每當事業的爬坡期,馬長軍總會想到“長征”。“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的樂觀當然是一種藝術化的表達,現實遠遠要比高度凝練的藝術複雜千萬倍。

  秸稈要降解,需要碳源需要氮源,需要微生物來完成這個過程。這本是生物學上的一個常識。但剛剛跨入基質研發領域的馬長軍並不懂。

  “必須補充氮源!”山東大學微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王祿山教授是這方面的專家,他的一句話讓迷茫中的創業者恍然大悟,“尿素作為一種無極氮源,就可以補充進去,它可以促進微生物的增長,促進降解。”

  “先用翻堆機翻,翻的比較均勻,然後就可以堆成條。通過翻堆就可以增加氧氣,讓水分散失。”在專家的幫助下,馬長軍搞明白了秸稈發酵的原理,過了第一個關口,並開始了大規模的發酵。

  準備大量發酵秸稈之前,馬長軍發現,那五堆秸稈,有一堆小一點的並沒有腐爛,而且發酵的效果還不錯,後來馬長軍觀察到,那堆秸稈中含有大量的牛糞,那為什麼這堆秸稈沒有腐爛呢?

  濟南郊區是一個奶牛養殖大區,到處可見奶牛,牛糞堆積。在這之前,馬長軍就定過那邊的牛糞,“牛糞鮮的時候,是一灘泥,幹了的時候像鐵皮,沒有辦法把它摻到基質中。沒辦法,幾千方牛糞就在那兒扔著。”

  早就想過的念頭,存在了兩年的牛糞,居然在一個創新的嘗試中,排上了用場,如果不是堅持,那牛糞可能永遠只是廢物。

  牛糞與秸稈一起,正好使牛糞中的氮元素與秸稈中達成了細菌最適合生存的比例,為發酵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大環境,雖然這個偶然發現為馬長軍解決了難題,但是要大規模的生産,還需要摸索如何使其適應生産實際。

  “我們的産品是有品質標準的,我們取用牛糞和秸稈發酵的時候就遇到了難題,牛糞有鮮的,它再來之後還有幹的,怎麼辦?和專家合作,建立健全化驗室,對每一批原理進行化驗,在發酵之前都是濕的來了加幹料,把秸稈晾曬混一下;幹的牛糞往裏面噴一些水,就要達到一定程度的相對濕度,就是固定原料的含水量。”聰明人很快就解決了問題。

  種菜本來離不開土壤,如今,濟南市遙墻鎮的農民不用土,卻種出了又好吃又安全的蔬菜。

  在遙墻鎮橋南村的大棚裏,黃瓜、番茄都長在由玉米秸稈經特殊發酵後生成的有機基質上。這種基質將秸稈變廢為寶,既解決了土壤問題,又在消除機場周邊“狼煙”上大顯身手。

  “定植辣椒苗的大棚裏,以前是用草炭,現在用秸稈,相比較而言,用基質做出來的苗子,發病率要遠遠小于用土壤做出來的苗子。”這是經過科研人員實驗後的結果,也是馬長軍向人們展示的基質的魅力。

  “人工土壤”的國産化,使得馬長軍所有的操心、生氣、著急有了回報,也引起了國家部委的注意,國家科技部、農業部都紛紛拿出專項支援這一項目。

  “服務農業需要有高度、深度、廣度,這個事就是我們做事業的深度。”馬長軍如是評價。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