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熟還田”破解秸稈焚燒難題 全面推廣仍需政策扶持
- 發佈時間:2015-01-19 07:49:19 來源:經濟參考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秸稈無害化處理正日益成為人們關注的問題。記者調研發現,秸稈腐熟技術日益成熟,不僅可避免焚燒,減少污染,還能改善土壤肥力,增加農業效益。專家建議,應進一步加強宣傳引導,支援技術創新,完善補貼政策,加快推廣應用,促進農業向資源迴圈利用的生態型農業轉變。
腐熟快速還田
減少秸稈焚燒改良土壤
武漢市黃陂區李家集街道種糧大戶宋金喜2011年秋流轉了3000畝土地,第二年小麥夏收機械收割後,秸稈散落田間,直接插秧會影響生長,而運走每畝要花上百元,只好付之一炬。2012年他試著使用腐熟劑後,秸稈很快化成肥料,不誤農時還增加土壤肥力。
有專家表示,我國每年僅玉米、水稻、小麥等大宗作物的秸稈量就達到6.5億噸,但每年有50%的秸稈被燒掉或放棄,成為嚴重的污染源頭。焚燒秸稈雖能獲得含鉀的草木灰,但其代價包括産生大量粉塵污染空氣,焚燒高溫會破壞土壤。據了解,秸稈就地焚燒地面溫度達400℃左右,土壤水分損失85%,氮、磷損失73%和12%,有機質損失更嚴重,土壤中的真菌、細菌損失50%以上,還污染環境。
秸稈腐熟減少秸稈焚燒,減輕環境壓力,改善土壤肥力的綜合效益明顯。黃陂區六指街的胡榮華流轉1萬畝農田,使用腐熟劑已兩年。他説,秸稈直接還田有時一個月也不爛,用腐熟劑7至10天就變成肥料了,每畝少用複合肥10公斤可省16元。去年夏收和秋收,他家小麥和晚稻均比2013年增産100斤。
宋金喜對稻穀産量統計發現,2013年和2014年産量比2012年分別增産3.2%和5%,年增産稻穀60余萬斤,約增收85萬元,加上冬播小麥增産,年收入增加約100萬元。據測算,黃陂作為武漢傳統糧油作物種植大區,如80萬畝農田均使用秸稈腐熟劑,按增産5%計,每年增效2億多元。
秸稈腐熟劑是借助腐熟菌類等微生物,將秸稈快速腐熟,釋放有益物質還田。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農業部印發的《秸稈綜合利用技術目錄(2014)》中明確提出,2015年全國秸稈綜合利用率超過80%,並將腐熟還田技術作為秸稈肥料化的重要方式推廣。
腐熟劑目前在國內多地正逐步推廣。武漢市去年推廣秸稈快速腐熟還田面積近30萬畝,今年預計再增加7萬畝。海南省去年按照每畝補助12元的標準,推廣秸稈還田腐熟面積達80萬畝。
勞力需求補貼依賴大面積推廣尚存障礙
儘管秸稈腐熟還田在減少焚燒、改善土壤等方面成效顯著,但一些基層農技工作者和種糧農戶反映,腐熟劑進一步推廣還存在不少障礙,主要表現在勞力需求較大、財政補貼依賴度高、技術仍待完善等方面。
人工勞力需求大。武漢市郊一些種糧農戶表示,使用腐熟劑將秸稈肥料化,需要先將秸稈粉碎成5釐米左右,平鋪撒上腐熟劑後再澆水,一般每畝地要半個工,在農村青壯勞力普遍外出的情況下,勞力緊缺成為一大問題,一些農民戶覺得不如“一把火燒了省事”。
同時,秸稈需要通過農機收割後直接粉碎,只適用於大面積種植地區,山區及丘陵地區推廣困難。如直接使用人工,則增加的人工成本直接影響腐熟劑的綜合效益。
財政補貼依賴高。農業專家表示,目前是腐熟劑的推廣初期,政府引導推廣主要是通過土壤有機質提升補貼、秸稈綜合利用、免費提供腐熟劑等方式。一般是免費提供腐熟劑,每畝需補貼10多元。
據了解,一般腐熟使用,綜合效益見效需持續使用三年左右,並在農戶中形成使用習慣,前期推廣對補貼依賴度較高。武漢市農業局兩型辦主任段右生等擔憂,秸稈綜合利用財政補貼並非固定扶持項目,一旦補貼力度削弱甚至取消,就會導致推廣半途而廢。
品質有待完善。當前腐熟劑主要適用於水田,旱地秸稈還田技術還正在研發中,而旱地作物秸稈處理量相當大,應用空間廣闊。
當前,隨著秸稈腐熟技術推廣應用,各地生産廠家增多,湖北省內就有10余家。由於不同企業使用菌種、發酵載體不同,秸稈腐熟所需時間不等,産品品質參差不齊,導致農戶認可度不一。如廣西浦北縣今年就出現農民反映腐熟效果不佳,不願意使用的情況。
強化宣傳制定標準按週期完善補貼
武漢市環保局生態處處長邢漢文説,如全國糧食主産區都能通過秸稈腐爛肥田,讓秸稈焚燒成為歷史,全國上百座城市可免遭秸稈焚燒帶來的霧霾影響,武漢等城市每年空氣重污染天數可減少兩三天。
專家表示,秸稈腐熟劑作為國家大力引導和推廣的農業生産技術,綜合經濟社會效益明顯。華中農業大學生科院副院長梁運祥、段右生等專家建議,應從加大宣傳力度,完善技術標準、強化財政引導等方面入手,加快秸稈腐熟還田技術的覆蓋面。
首先,強化宣傳力度和技術下鄉,加快使用習慣形成。當前,部分種糧戶對秸稈腐熟劑知曉率、認可度不高,應通過組織大戶示範、技術培訓等形式,讓更多農戶了解熟悉腐熟劑優點。同時,農技人員應幫助農民系統接受秸稈腐熟還田方法,幫助農戶形成使用習慣。
其次,集中力量引導技術創新,制定行業標準。面對腐熟劑技術使用地域受限,産品品質良莠不齊等問題,應利用市場資源配置手段,組織專家展開技術攻關和創新,研發更多適用不同土壤的産品;鼓勵企業開展農技技術改造,探索秸稈粉碎和鋪料同步實施工藝,減少勞力需求;適時制定行業標準,加強技術規範和品質監管,防範低質産品損害農民利益,損傷農民使用積極性。
最後,加大財政扶持引導力度,補貼項目實施週期化。在制定秸稈還田等補貼項目時,應充分考慮和把握秸稈腐熟技術的週期特點,盡可能按三年為週期對一個地區進行財政補助,避免補貼項目每年換地方,“撒胡椒面”而影響效果。
據了解,2015年,湖北省實施秸稈腐熟還田面積在300萬畝以上,但仍不到全省耕地面積的4%。湖北省土肥站研究員易妍睿認為,在種植大戶、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中,腐熟劑市場前景廣闊,將會帶來明顯經濟效益和長期生態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