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余秀華:用詩展示了自己生命的姿態

  • 發佈時間:2015-01-17 02:31:01  來源:新京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人物評論

  其實,哪個人的青春血液中沒涌動過一個詩人?余秀華只是用心靈和詞語的力量,讓那個詩人活了下來。

  這幾天手邊事多,只瞥了幾眼微網志,還是讀到了余秀華的詩,可見她在網路上的熱度。我喜愛余秀華的詩。這顯然是一個被詩神拍過肩膀的人,只拍了一下,那來自特殊生活境遇的煎熬與內心的激情,就瀰漫在了她所有的詩句中。

  她的詩,清新里透著機智,平靜裏浸著苦澀,激情中顯出克制,詞語節奏與情感張力都顯得與眾不同。在詩壇滿目“行活”寫作的今天,這樣的詩確實給人帶來驚喜。

  余秀華未能走出那個也叫橫店的鄉村,她對詩意的發現,源自對那個村莊一草一木的觀察與領悟。她不僅僅是呈現,還有著對世間和自身情感未知部分的探索與追問,那目光如此不同,有疼痛、有孤獨,也有堅韌、有信念。如她詩中説的“巴巴地活著”,“告訴你一棵稗子提心吊膽的/春天”。

  所有的詩人都有同樣的目標,從尋常瑣事中發現新的意義,在毫無關聯的事物間建立聯繫,用最普通的字句表述出最新奇的體驗。我們常説的詩歌才能,不過是這種隨時能把你變成孩子的心靈力量。其實,哪個人的青春血液中沒涌動過一個詩人?余秀華只是用心靈和詞語的力量,讓那個詩人活了下來。

  一個封閉的鄉村,一個身有疾患的農婦,能寫出這麼有感染力的詩歌,這確實是一個大眾傳媒喜歡傳播的故事。但這樣的故事,如果能喚醒青春時曾擁有過的自由創造的天性,有什麼不好?

  苦難和詩歌,是上天給余秀華的兩個禮物。是的,她是殘疾的、也是孤單的、可能更是憂傷的,但正因有這樣了不起的人承受苦難,人類的生命才顯出尊嚴。受苦的人是偉大的,受苦而寫詩的人,更是一個真正意義上完整的人,因為她不僅找到了自己對世界表達理解與愛的方式,也獲得對自己生命的解釋權。

  編輯打電話約我寫評論時,我上網檢索了下余秀華的資訊,發現她的詩竟在詩人中引起迥異的解讀。有詩人將她稱為狄金森式的“天才”,也有詩人認為她“把苦難煲成了雞湯”,如此懸殊的評價,讓網友感到困惑。這其實沒什麼可奇怪的,不過再次説明瞭中國新詩的困境。

  由於在當下的新詩領域,幾乎沒有可清晰辨識的新詩規範與共識,也沒有經過充分論證可普遍應用的理論系統,更不存在帶有權威性的研究範式或學術活動,使得詩人們對詩歌的評價,處在一種高度無序的狀態,以至於根本無法達成任何對新詩標準的共識性認知。新詩更多地體現為詩人個體生命的懸空式展示,新奇與獨創性成為很多詩人判斷詩歌好壞的標準。而越是對自己風格與美學趣味堅持的詩人,對不同風格的詩歌,越可能持完全否定的態度,這裡其實並不存在任何文化和詩歌史意義上的考量。這或許是詩壇如今“詩意匱乏”的原因之一。

  余秀華的很多詩,之所以打動讀者,我認為是因為它的真實。詩人想展示的是自己生命的姿態,想表達的也是自己對世界的渴望與理解,哪怕這姿態再笨拙、再苦澀、再淩亂,也會因真實而不被各種世俗力量拽得支離破碎。當然詩人可能會因這種真實,承受來自生活的孤獨與疼痛,並在詩中呈現它們。但對這個日益冷漠的世界來説,孤獨與疼痛又何嘗不是一份珍貴的體驗和奉獻?

  □葉匡政(詩人,文化批評家)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