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送轉是餡餅?還是陷阱?
- 發佈時間:2015-01-17 01:32:08 來源:北京晨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主持人:劉暢
隨著年報密集披露期的到來,市場關注的高送轉題材再度成為熱門話題。今年上市公司的高送轉尤其勁爆,雖然年報尚未公佈,但截至1月15日,滬深兩市已有46家公司提前發佈分配預案,賽象科技、隆基股份、金科股份等公司分別推出“每10股送轉20股”的土豪式分配預案,令人咋舌。對股東來説,高送轉只是代表一塊蛋糕分成幾份,不會對所有者的權益造成任何影響,只是股東權益的內部調整而已。大家眼中的“高送轉”,到底是餡餅?還是陷阱?
業績增長追不上股本擴張
良好的業績是上市公司推高送轉方案的基礎。但也有例外,一些公司急於推出高送轉方案,是為了用股價的上漲粉飾盈利滑坡的事實。股本規模擴張過快,而業績增長卻跟不上股本擴張速度,今後的每股收益也將會被稀釋。
■綜合資訊
部分業績下滑的上市公司都“逆勢”推出高送轉預案。通光線纜業績預告同比下降5%-30%,2014年12月底卻推出“每10股轉增15股派1元”的2014年度分配預案;科力遠2013年凈利潤扣非後虧損,2014年度卻“每10股轉增8股”;閩發鋁業2014年前三季度盈利滑坡34.08%,卻推出“10股轉增15股派2元”;金科股份2014年前三季度凈利潤同比減少28.57%,也推出“每10股送6股轉增14股派1.5元”的高送轉方案。
■財經作家 曹中銘
滬深股市以往的經歷證明,高送轉常常留下“後遺症”。一是高送轉公司股價遭市場大肆炒作後,先知先覺者在高位派發籌碼;二是高送轉後上市公司總股本放大,如業績增長跟不上股本擴張速度,今後的每股收益將被大大稀釋,導致原來業績不錯的股票變成績平股甚至績差股。如果僅有股本的規模性擴張而沒有業績保證,這樣的高送轉除了迎合市場炒作之外,還有什麼意義呢?
為大股東減持鋪路
很多高送轉概念股,在除權除息之前都會得到市場的瘋狂炒作;在除權除息之後,也會走出填權行情。但是,這都是表明的繁榮,在市場一片歡騰的同時,上市公司的重要股東卻在背後悄悄地減持。高送轉已經成為上市公司重要股東減持的最好利器。
■綜合資訊
2014年,很多上市公司推出高送轉方案,都與再融資和大股東減持相伴而行。例如,聯建光電、亞太科技、永大集團、首航節能等,上市時間都在2010年至2012年,大股東股份解禁不久或臨近解禁。金科股份在2014年12月完成定增2.2億股的再融資後,實際控制人又拋出在未來6個月內減持不超過1.5億股的計劃,隨後推出“每10股轉增14股送6股派1.5元”的高送轉方案。
■股友 楊勇
在公佈高送轉方案的公司中,不少公司的實際控制人為自然人,尤以中小板和創業板股票居多,這些人持股數量多,通過高送轉推高股價,受益也最多。如果説高送轉為減持做了掩護,對定增的作用就是護航。此外,解禁後進行的送轉股不算限售股,不屬於徵稅範圍,還能為大股東日後減持省下一大筆個稅,可謂一舉多得。
不漲反跌為哪般
以往高送轉題材股被瘋狂炒作,但今年的表現明顯分化。2014年12月1日以來,上證綜指累計上漲24.36%,42隻高送轉股同期股價僅平均上漲8.77%,跑輸大盤。其中,有22隻股票不漲反跌,12隻股價跌幅超過10%。原來是送股越多,股價漲得也越多,今年卻成了例外,福星曉程“每10股送15股”,但12月1日以來累計跌幅達27.2%。
■新財富輿情 黃旭
與往年相比,高送轉題材逐漸降溫。此前受追捧,主要緣于過去A股“分紅少、融資多”的陋習。現在高送轉已不再稀缺,對投資者的吸引力也在下降。不要認為高送轉概念股可以持續炒作,這只是近期權重股“稍息”階段的調味品而已。
■媒體人 徐偉平
高送轉不吃香,折射出盲目的亂炒題材正在遇冷。在大藍籌引領的時代中,價值投資開始獲得認可,這也成為A股步入新常態後的最大特徵之一。始自2014年7月底的這輪牛市,藍籌股一直是市場的“弄潮兒”,“成長軍團”則多數維持“跟漲”狀態,表現缺乏亮點。業績上,價值為王的核心在於業績為王,而非亂炒題材。
■股民觀點
■股樂同星:內幕交易與市場操縱案賠償機制還不健全,一旦跌入高送轉陷阱,受害的還是咱們自身。
■蜂鳥資本:別年底高送轉紅包沒搶到,反而踩中業績地雷。
■娃娃的機器人:垃圾股有10送15的,照樣暴跌。
■黃建:做局者借“高送轉”之名炒作股價,或是內幕交易,或是拉高出貨,謹防“高送轉”陷阱。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