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8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小廣場發揮大作用 大喇叭傳遞最強音

  • 發佈時間:2015-01-16 08:29:21  來源:雲南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冬日和煦的陽光灑向綠意如春的田野,一片祥和之氣。

  在會澤縣者海鎮五里牌村,小廣場的喇叭裏播放著歡快的音樂,村民們伴著音樂翩躚起舞。60歲的村民王佩發臉上洋溢著笑容:“感謝黨的惠民好政策!‘小廣場大喇叭’工程改變了我們的生活,以前大家忙完農活後基本就是各自在家看電視,現在不一樣,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也變得更近了!”實施農村“小廣場大喇叭”工程,是省委宣傳部探索加強農村基層文化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的創新舉措。

  近年來,省委、省政府對農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格外重視。省委常委、省委宣傳部部長趙金指出,“小廣場大喇叭”工程是農村基層傳播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重要載體,是豐富基層群眾文化生活的重要平臺,是增強基層群眾凝聚力、加強溝通交流的重要橋梁,是基層農村文化反滲透、傳遞正能量的重要渠道,對於新形勢下進一步加強農村文化建設,不斷鞏固農村宣傳文化陣地,更好地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不斷滿足廣大農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讓文化熱在基層、亮在基層、暖在民心發揮了重要而積極的作用。記者從省委宣傳部獲悉,2014年,省委宣傳部從全省宣傳文化事業費裏撥出1090萬元資金,專項用於會澤等6個縣開展“小廣場大喇叭”工程試點。

  試點先行 基層好評如潮

  五里牌村66歲的趙九環興奮地説:“太好了,自從有了這個廣場,我們經常來跳舞、打牌,跟大家坐一起拉家常,年輕人也來這裡打籃球、乒乓球。自從有了大喇叭,黨的政策隨時都可以聽得到。”

  據村主任趙樹貴介紹,五里牌村小廣場佔地面積1200平方米,是在原來群眾活動中心基礎上改擴建而成,工程于去年8月竣工,加上購置音響、大喇叭等設備,一共投入了14萬元。目前有4套無線大喇叭,已經完全覆蓋了全村。

  趙樹貴説:“喇叭和廣場的用處很大,有大的活動、政府的通知隨時都可以派上用場,發生地震、火災等突發事件,應急也用得上。只要天晴不下雨,大家每天晚上都會自發到廣場開展活動,原來有的村民為打發時間甚至聚在一起打牌賭博,有了廣場後,文化活動多了,村裏的賭博行為也明顯減少了。”

  實際上,五里牌村只是會澤縣實施“小廣場大喇叭”工程的一個縮影。

  會澤縣委常委、縣委宣傳部部長潘麗華介紹,去年6月,會澤縣被省委宣傳部列為“小廣場大喇叭”工程試點縣後,在省裏撥付200萬元的基礎上,經縣委常委會研究決定,又自籌配套了150萬元,並將開展試點的行政村從原計劃的20個增加到了35個。

  “小廣場大喇叭”工程還吸引了民間資本的關注和參與,在者海鎮,熱心人士包文東和李榮盛還分別出資60萬元和14萬元,無償地支援當地“小廣場大喇叭”工程建設。

  為實施好這一工程,會澤縣結合實際,創造性地制定了文化小廣場和大喇叭工程“雙六有”標準。小廣場工程的“六有”是:有一塊水泥硬化面積在600平方米至1000平方米的場地、有標準籃球場、有籃球架、有乒乓球場、有兩組以上簡易的水泥凳或石桌凳,以及有能反映工程建設情況的標識牌;大喇叭工程的“六有”是:有辦公桌一套、大喇叭一個、功放機一台、話筒一支、影碟機一台、電線桿一根。

  無論多好的項目,如果只重視建設,忽視了管理,將不可能長期受益。為此,會澤縣要求村委會將“小廣場大喇叭”工程納入村規民約管理,建立了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和維護使用辦法,要求專人進行維護和管理,以確保長期有效使用。

  記者在走訪待補社區、柳樹村、嘎裏村以及瓦窯村發現,會澤縣因地制宜,多數地方將小廣場與老年服務中心、村裏紅白事場所等建在了一起。條件好的村,還對文化小廣場周邊進行了綠化。如此一來,不僅把廣場建成了文化體育場所,廣場承載的內涵也變得更加豐富。

  柳樹村53歲的戴正剛告訴記者,他們村裏共有120多戶人家、800多人,此前沒有喇叭,有事的時候只能靠小組長一戶一戶去通知,現在有了喇叭,就省事多了。

  記者到瓦窯村時,72歲的謝衡良老人和幾位老人正一道坐在廣場邊的石凳上曬著太陽聊天。他説,來廣場的大都是中老年人,年輕人都外出打工去了,閒時就來廣場曬太陽,和大家聊聊天或者打撲克牌,不時也參加一些文藝活動,拉拉二胡排排節目,日子過得倒也很充實。

  惠民工程 期待推及更廣

  在試點縣中,各地結合本地實際探索出了一條切實可行的路子。

  墨江縣是全國唯一的哈尼族自治縣,同時也是典型的山區貧困縣。墨江縣今年組織實施了600個農村廣播“大喇叭”及2個農村文化“小廣場”試點項目。現在每天早晚播出《中國新聞》、中午播放地方節目、下午播放群眾喜愛的歌曲等。同時,遇到重大活動和重大突發事件及災情預警等,或是農村環境綜合治理、農作物防病治蟲、新農保等工作,隨時隨地都及時通知,做到家喻戶曉人人皆知。

  貢山縣自2014年7月份工程實施以來,新建“小廣場”6個、安裝“大喇叭”60套。當地幹部群眾普遍反映,“大喇叭”真正成了其農村版的“好聲音”,在政策宣傳、輿論引導、資訊傳播、文化娛樂以及應對公共突發事件和自然災害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小廣場”成為群眾“文化聯誼所”,在村組文化小廣場,每天都有成群結隊的群眾在音樂旋律中鍛鍊身體,愉悅身心。

  動海縣將“小廣場大喇叭”工程作為教育實踐活動邊學邊查邊改的重要事項之一,要求縣級掛鉤單位把“大喇叭”工程作為今年幫扶的重點工作,確定了47個村小組、21個項目實施點,其中包括10個傣族村寨、3個拉祜族村寨、2個布朗族村寨、3個哈尼族村寨、3個農場生産隊。20塊文化活動廣場、36套音響設備將於明年5月份全部建設完工。

  洱源縣計劃用3年時間,在全縣90個村委會846個自然村新建一批農村小廣場,配置一批室外公共廣播。2014年已在20個村委會所在自然村建設了20個文化活動小廣場,配置了110套室外公共廣播。

  武定縣將“小廣場大喇叭”工程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扶貧開發整村推進、村級“一事一議”等各項工作緊密結合,本著資源共用、綜合利用的原則,要求有條件的村委會充分利用“一事一議”資金與小廣場配套建設多功能活動室,既可開展文體活動,又能作為其他功能室使用。同時,統籌規劃,確保各村組組織建設、文化體育、衛生等公共設施的佈局科學合理。計劃利用3年的時間,力爭實現“文化小廣場”在全縣133個村委會的全覆蓋、“大喇叭工程”在全縣20戶以上的自然村實現全覆蓋。

  從6個試點縣的總體情況看,“小廣場大喇叭”工程因為符合基層廣大群眾的切身利益,符合當下老百姓的實際需求,因此備受青睞。而從長遠來看,該工程本身投資較小,附加值卻很高,對於傳播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鞏固農村精神文明陣地以及豐富農村群眾文化生活均發揮了其不可估量的作用。

  雲南地處祖國西南邊陲,尤其是在偏遠山區,條件相對艱苦,資訊較為閉塞,群眾受教育程度整體偏低,農村基層文化建設顯得格外重要,在此情況下,將“小廣場大喇叭”工程推及更廣,無疑是民心所向。

  本報記者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