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約租車是“專車”還是“黑車”
- 發佈時間:2015-01-16 08:16: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滴滴打車”與“快的打車”之間的“燒錢大戰”還讓人記憶猶新,現在,網際網路打車的“姐妹服務”——商務專車又引發了人們的新一輪討論。
2014年年底,上海、北京、廣州等全國10余個主要城市開始嚴查網際網路專車服務,稱其涉嫌非法營運。剛剛進入中國的美國叫車軟體優步(Uber),被重慶交管部門認定從事黑車經營活動。與此同時,多個城市的計程車司機也對網際網路專車服務表示出了不滿。
什麼是網際網路專車服務?這種新生事物該如何定位?今後專車我們還能坐嗎?帶著這些疑問,《經濟日報》記者展開了採訪。
市場缺口催生專車
傳統租車服務不能滿足市場需求,網際網路專車服務應運而生。通過移動網際網路技術創新,打破資訊不對稱,讓碎片化、個性化的出行用車需求得以滿足,這是專車服務能立足的根本
1月13日早8點,家住北京青年路的公司白領陶方舟手捧一杯咖啡,乘坐滴滴專車前往三元橋附近的公司上班。這已經是她本週內第3次使用專車服務。“早晚高峰根本打不到車,從價格來説,我從家到公司一般是40多塊錢,如果算上優惠券,跟計程車基本持平。”陶方舟説。
陶方舟使用的網際網路專車服務,官方名稱是“預約出租汽車經營服務”。從2014年下半年開始,滴滴、快的、易到、AA租車等企業先後殺入這一市場,網際網路專車也成為移動網際網路應用場景中的新熱點。
和陶方舟一樣,一部分人將網際網路專車服務視為解決“打車難”問題的途徑。來自北京市交通委的數字顯示,從上世紀90年代末至今,北京的計程車保有量一直維持在6.6萬輛左右,但城市常住人口卻從2000年的1382萬人攀升至2013年的2115萬人。
另一部分人則更看重專車提供的良好服務。上海國企職員鄭妍婕家的小寶寶只有11個月,她説,“計程車看到嬰兒車根本就不停,只能讓老公去打車,我和孩子躲在後面,有一次好不容易打到了車,司機一看我推出了嬰兒車,居然就跑了!專車司機每次都幫忙折疊嬰兒車,絕對不會講怪話。”北京一家企業的網路工程師岳小龍則告訴《經濟日報》記者,現在萬一沒帶移動電源,手機又快沒電了,他的第一反應就是叫個專車,“車上肯定能充電,還有免費的水喝。”
在採訪中,北京、杭州、上海等地的專車司機們説,專車服務還在催生出新的出行方式。滴滴專車司機王慶相開一輛標致508已經有5個多月,他説,“最近子女給父母約車的多了,不然老人心疼錢,貴賤不肯打車。現在反正子女付賬,他們不知道多少錢,也就高高興興坐了。”AA租車的楚師傅説,“一聽到用戶打電話説,你把車上的水、紙巾盒收一下,我就知道這是小公司要接送客戶。因為這些東西上都有租車平臺的標誌,用專車就像是公司自己的車。”
在深圳都市交通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薛博看來,通過移動網際網路技術創新打破資訊不對稱,讓碎片化、個性化的出行用車需求得以滿足,“這是網際網路專車服務能立足的根本。”
發展中的三個焦點
車、安全、與計程車的利益衝突是網際網路專車服務發展中遇到的三道坎。但專車服務的發展,可以倒逼計程車行業市場化改革,削弱行政力量干涉,解決行業壟斷、從業人員不穩定等諸多現實問題
然而,從各城市監管部門目前的表態來看,對網際網路專車服務的“嚴打”,焦點之一就是“車”。根據《北京市出租汽車管理條例》,汽車租賃公司只能提供汽車物權的租賃,不能同時提供司機,而私家車挂靠則被視為“黑車”運營。
“滴滴打車從不和私家車簽約合作。”滴滴打車副總裁朱平豆告訴記者,滴滴的模式實際上是建立在一個“租車公司、勞務公司,服務平臺、用戶”的四方協議上,簡單來説,就是租車公司出車,勞務公司出代駕司機,服務平臺整合匹配資訊,最終共同為消費者提供服務。這種看似“曲折”的模式其實正是為了規避政策的限制。
來自專車司機的説法印證了這一模式。王慶相表示,目前他的收入構成主要分三部分,“勞務公司每個月有2000元底薪,再加上按流水和滴滴的分成,以及根據服務品質和接單數的臨時性補貼和獎勵,上個月我的收入有8000多元。”快的旗下一號專車司機宋明新則表示,勞務公司給每個司機上保險,對司機還有洗車和流量的補貼,“最主要的好處是比開出租勞動強度低,每天工作8小時,一個月收入差不多7000多元。”
不過,私家車挂靠也確有其事。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業內資深人士表示,網際網路專車行業的快速膨脹,讓一些企業默許私家車挂靠,“同時,中小租賃公司中也有一部分車並沒有租賃許可,網際網路專車企業很難鑒別。”
“説到底,還是因為沒有車。”洪宇興盛是一家北京小型汽車租賃公司,目前分別向一號專車、滴滴專車提供50輛和40輛汽車。其負責人李萬龍説,“北京現在有租賃牌照的汽車只有6萬輛,2014年才批了1000輛,但租賃公司都有自己的老客戶,像首汽、北汽這樣的大公司又幾乎不和我們合作。”
焦點之二則是“安全”。各地交通管理部門一個共同的説法是,網際網路專車安全堪憂,也沒有保險。
朱平豆説,滴滴專車為每位乘客都投保了100萬元的人身保險。“為了提升安全性,我們甚至還設計了一套嚴苛的司機培訓制度,先要對司機包括駕齡、駕駛記錄在內的資格考核,然後還要對他們展開通過率僅有50%的培訓,每個月流水和用戶評價排在最後10%的司機還會被‘硬淘汰’。”快的行銷副總裁李敏則表示,一號專車提供的保險包括100萬元的第三方責任險,最高30萬元的坐乘險,同時一旦發生事故,一號專車會提供先行賠付。“我們甚至會在招募司機時考慮相貌問題,如果你剃了光頭或有紋身肯定不行,擔心在安全上給用戶心理壓力。”
焦點之三,則是與計程車的利益衝突問題。浙江杭州三運出租汽車公司的彭師傅對網際網路專車頗有微詞,“專車司機不交份子錢,也不承擔活動保障等各種義務,卻和我們賺得差不多,對此我不能理解。”網際網路專車服務商們忙不迭地將自己和計程車服務“撇清”。“我們想做增量市場,不太想動計程車的‘蛋糕’。現在雖然有各種優惠和補貼,但未來專車服務一定是針對高收入人群的,我們也只希望對這些人能形成黏性。”李敏表示。
對此,市場研究機構易觀國際分析師朱正煜説,目前專車服務主要以提供中高端車輛和高品質服務為特色,與計程車公司解決經濟型出行服務的需求定位不同,不存在直接競爭。但從長期來看,專車服務具備向低端車輛拓展的可能性,與傳統租車公司存在潛在競爭關係。他坦言,專車服務的發展,可以倒逼計程車行業市場化改革,削弱行政力量干涉,解決行業壟斷、從業人員不穩定等諸多現實問題。
合理引導很重要
交通運輸部對網際網路專車問題進行的回應,為專車的發展提供了支撐,但也劃定了範圍。在專家們看來,對於專車服務不能一禁了之,應當在符合市場經濟發展規律,以人為本解決問題的基礎上,細化法律和政策
在多方期待之下,1月8日,交通運輸部對專車問題進行了回應,肯定了專車服務對滿足運輸市場高品質、多樣化、差異性需求具有積極作用,明確禁止私家車接入平臺參與經營。交通運輸部發言人表示,“將在更大的範圍深入調研,了解各類網際網路預約用車服務的不同模式和發展方向,並廣泛聽取社會各界意見,理清管理思路,劃清管理邊界,跟蹤研究並實施出臺規範網際網路用車服務的有關政策措施。”
在專家們看來,對於網際網路專車服務不能一禁了之,應當在符合市場經濟發展規律,以人為本解決問題的基礎上,細化法律和政策。
中國政法大學副教授王軍表示,目前的網際網路專車服務從現行法律角度來看,確實存在一定的法律彈性。管理部門應當想方設法儘快應對網際網路技術帶來的新變化,“從社會發展的大局著眼,執法一定要慎重。”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研究員傅蔚岡也表示,“政策趕不上變化”是個普遍問題,相關政府監管部門不要閉門造車,要儘快了解新行業新模式的運作機制,這樣才能制定出符合市場需求和實際情況的細化政策。在傅蔚岡看來,政策的調整不僅應針對網際網路專車服務,也要考慮到與這一行業相關的上下游。
針對網際網路專車的政策也不應僅停留在資格準入上。在中國道路運輸協會秘書長王麗梅看來,對專車服務的價格要有明確規定。“計程車調價要開聽證會,專車的價格又該如何確定?如果專車針對的是中高端人群,那在定價上就要體現出這一點。”朱正煜則表示,除了車輛和司機準入資格外,在政策上還要常態化資訊審核,建立車輛追蹤體系,安全保障機制,事故處理機制等監管體系,保障市場健康有序地發展。
網際網路專車服務的未來,在朱正煜眼中並不暗淡。他表示,隨著國家層面公務用車改革的推進,鼓勵社會資源參與公務用車,專車正是其中一項有效的社會化服務,“去年政府招標就把神州租車納入其中。”隨著單位用車轉移到市場供給上來,政策空間將進一步打開。
名詞解釋
網際網路專車服務
網際網路專車服務是移動網際網路創造出的新業態。現實中,有一部分人對價格不敏感,但對服務品質有著個性化的需求。隨著打車軟體的普及,消費者形成了從網際網路上尋找出行服務的習慣、産生了黏性。因而,網際網路專車服務應運而生。
打車軟體解決了傳統計程車服務資訊不對稱問題,而網際網路專車服務則彌補了傳統計程車服務欠缺的差異化、個性化服務。
目前,市場上的網際網路專車服務品牌包括易到用車、優步、滴滴專車等,僅北京市場上網際網路專車服務品牌就已超過5家。
(經濟日報記者 陳 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