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6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起底“賣奶難”:散戶模式不敵一體化經營

  • 發佈時間:2015-01-16 07:57:00  來源:南方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國內奶業正被陰霾籠罩,由於奶賣不出去,很多奶農不得不倒奶。惠州奶農老陳(化名)擁有600多頭奶牛,這些奶牛每天産奶量達5噸,為了將這些奶賣出去,他每天一大早就開著麵包車向甜品店、咖啡店、鮮奶吧等推銷,但即便如此,他每天只能賣出1噸奶,剩下的4噸則不得不倒掉。

  老陳只是眾多奶農的一個縮影。針對“賣奶難”,很多人將矛頭指向了進口奶,認為是進口奶低價傾銷造成的。進口奶或許真是中國奶業的攪局者,但乳業專家指出,奶農倒奶現象的背後還有很多深層次原因,其折射出了中國奶業困局,這一現象的産生是進口奶過多、乳企競相走高端以及養殖産業結構不合理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目前,在多方努力下,奶農倒奶的現象有所緩解,但是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仍是任重道遠。

  原因一

  缺少噴粉設備

  根據廣東省奶業協會副秘書長邱勇勝提供的數據,目前全省奶牛的存欄量共有約5萬頭,其中溫氏、風行、晨光、燕塘等大型的規模養殖場佔了六成,而剩下的四成基本是500頭以下規模的中小型奶場、散戶奶農,分佈在廣州、珠海、惠州博羅、佛山三水、清遠等地。

  2015年元旦剛過,在佛山、廣州番禺和惠州等地都出現奶農倒奶與賣牛的現象。“以前在每一年的年底就能找到企業收來年所生産的鮮奶,但是今年過了元旦企業就不來收奶了。”有奶農表示,生奶擠出來後被存放在奶罐裏,但沒人來收,只能把奶罐裏的舊奶倒掉,給新擠出來的生奶騰位置。

  “廣東還有8-10戶奶農在倒奶,大部分奶農的奶都找到了出路。”1月14日,廣東奶協顧問王丁棉對南方日報記者表示,其中還在倒奶的奶農以惠州的居多,佛山、珠海也分別有幾戶。不過,王丁棉透露,目前廣州市所有的奶農都有企業來收奶了,收購價大概分為三個等級,擁有1000頭牛以上的大牧場,收購價在每噸5800元左右;存欄量在300頭到500頭的中型牧場,收購價為每噸5500元;至於100頭以內的散戶,收購價為每噸5200元-5500元。

  王丁棉表示,燕塘和風行原本都不太想收奶,但現在都在按照原計劃收。“企業收了奶以後,也有壓力。”王丁棉表示,幾年前廣東還有1-2個廠有噴粉生産線,可以將牛奶加工成粉儲存起來,但現在連一條生産線都沒有了。“如果廣東有一條噴粉生産線,就能解決賣奶難的問題。鮮奶可以先噴成粉存起來,不用倒掉。這反映出了乳品行業加工能力配置問題,沒有考慮到應急。”

  原因二

  乳企為走高端,不願收散戶奶

  針對此次奶農倒奶事件,很多人將其定性為奶源過剩,但王丁棉認為這是不對的。其實,我國還是缺奶的,賣奶難主要是因為企業不收。

  國內一家大型乳企相關人士對南方日報記者表示,公司目前用的大部分都是自己養殖基地的奶,很少收購散戶的奶,主要原因是散戶的奶品質沒有保證。據了解,現在大的乳企收購鮮奶後一般是直接做液態奶,而不是加工成大包粉,因此對奶品要求較高。

  “現在乳企都競相做高端産品,很多中低端産品已經不做了,比如250ml的常溫奶,減量很多。”王丁棉表示,乳企不收散戶的奶,和其轉變産品策略有關,以前做中低端産品要用很多鮮奶,而現在做高端産品,用量很少,不再需要那麼多奶源。

  王丁棉還指出,賣奶難,還和2010年時大量中小乳企出局有關。2008年時,全國共有2000多家乳品企業,到2010年進行申報時,由於要求很嚴,只有1200家企業敢申報,申報通過的只有670多家,現在還有650家。“這些被淘汰的乳企規模小,本來剛好對應收購散戶的奶,不像大的企業,大雞不吃小米。”

  而據上述乳企人士透露,為應對此前出現的“奶荒”困局,國內乳業巨頭加大“走出去”力度,把常溫奶高端産品的奶源更多轉移到了海外。據了解,在2012年開始,由於奶牛散養戶大量退出,但是規模化牧場未能填補缺口,全國奶牛存欄量大幅減少,“奶荒”嚴重,原奶收購價格直線攀升。至2014年初,10個奶牛主産省(區)生鮮乳平均價格攀升到每公斤4.27元左右,達到近年來的最高點,與2009年的低谷相比將近翻了一倍。

  王丁棉指出,奶業的産品結構要進行調整,以拉動生奶銷售,比如加大酸牛奶和巴氏奶的生産比重,因為這兩種奶都是直接用生奶做。對收購生鮮奶的企業,可以實行公告制度,每半年公告一次,看使用了多少本地的奶源。

  原因三

  進口奶激增,擠壓空間

  2014年,在全球奶價疲弱的背景下,低價進口乳製品開始不斷衝擊國內市場。國內生鮮乳平均價格自2014年春節過後迎來拐點,進入下滑區間。從2014年1月份到2014年10月,紐西蘭進口奶粉價格從42000元/噸跌到21000元/噸,還原成牛奶後的成本約在2.2元/公斤至2.5元/公斤,遠遠低於目前國內3.5元/公斤到4.5元/公斤的原奶收購價。

  而當更加低廉的進口奶源價格持續下跌,如同拋出了“橄欖枝”,加工企業自然“變心”,拋棄了國內奶源。“由於進口原料質優價廉,企業大量使用,替代國內原奶,引起上下游産業矛盾進一步加深。”高級乳業分析師宋亮告訴南方日報記者,進口乳品全部折算原奶約1350萬噸-1400萬噸,佔全國用奶需求量的三分之一,按照國內泌乳奶牛平均單産6噸,進口乳品折算原奶相當於230萬頭泌乳奶牛年産量。

  宋亮表示,2013年以前國內的酸奶很少出現由奶粉加工成的“復原乳”,大多由生鮮乳做成;而現在進口奶源激增,國內多家公司都改變工藝,迅速調整産品結構。大包粉一些做成復原乳,另一些生産大量的酸奶類飲品、含乳飲料,企業對國産奶源的依賴度大幅下降。

  記者調查發現,奶農倒奶賣牛事件並非今時今日才出現。作為國內原料奶粉主要生産基地的東北三省,早在2012年便出現了這一現象。究其原因,是因為隨著近年來進口乳企的大量進駐,國內乳企受到了很大衝擊,而且原料奶粉價格上的劣勢,更使國內奶企無法與進口奶企競爭。

  數據顯示,2014年1-6月,我國進口了大包裝原料奶粉68.2萬噸,預計全年140萬噸。在王丁棉看來,進口原料奶粉便宜,國內企業不願買國産奶粉,是導致“國産奶粉企業虧損,奶粉賣不出去,企業不再收奶,奶農就只能殺牛”的惡性迴圈的主要原因。

  “進口奶粉不能過多,最好減少一半。”王丁棉表示,相關部門應該出臺一些獎勵機制,鼓勵乳企多使用國內奶源。不過,他對於進口奶低價傾銷的説法卻不認同。“我們不能埋怨進口奶價格低,這並非針對中國市場,英國、紐西蘭等的鮮奶收購價不到2元/公斤,比我們還低。”

  原因四

  養殖模式不合理

  對於此次倒奶事件,有業內人士指出,表面上看是進口奶激增導致市場大幅波動,而深層次去看,卻是我國奶業“養殖的矮子,進口的巨人”的寫照。

  王丁棉認為,倒奶悲劇有兩大主要因素:一是全球奶業危機的大背景;另一個則是“奶牛小區”這樣的散戶模式本身問題。“産業發展模式、經營模式形無定式,從過去的每家每戶3-5頭散養,到公司+農戶,再到奶農社,之後變成養殖小區、萬頭牧場,這是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而南方的家庭規模牧場模式,則得不到推廣。”

  宋亮認為,長期以來,由於養殖與加工環節沒有形成穩固合作共贏關係,加上養殖主要以小規模及散養為主,市場議價能力弱,所以雙方此消彼長的利益博弈矛盾一直存在。在宋亮看來,當務之急是要加快構建現代化奶源基地,圍繞奶業合作社、家庭牧場,加快奶牛養殖産業組織模式升級,同時通過制度創新,加快上下游産業建立“利益分享、風險分擔”一體化合作關係。

  “過去中國奶牛養殖業以散養為主的模式和體系正在逐步被打破,國內奶牛養殖業一直處於一個不穩定的狀態。”宋亮表示,目前市場已經與國際基本完全對接,但國內還沒有足夠的措施來保護散戶以及小規模養殖企業的利益。與此同時,國內大型乳企近年來紛紛加大自建牧場的投入力度,也進一步擠壓了中小養殖戶的生存空間。此外,在一系列乳品新規出臺的背景下,部分中小養殖戶所供産品的品質也難以達標,三大因素共同導致了倒奶現象的發生。

  有專家指出,與奶業發達國家大都實行養、加、銷一體化經營不同,我國奶牛養殖和乳品加工脫節,乳品企業掌控生鮮乳的收購權和定價權,奶農在價格上沒有發言權,奶少時搶奶、奶多時拒收,成為乳企和奶農失衡關係的真實寫照。

  “因為便宜,國內乳品企業更多使用進口乳粉做原料,減少使用國內奶源,導致一些奶農有奶賣不出去,不得不殺牛、賣牛。”王丁棉表示,養成一頭能産奶的奶牛大概需要2-3年時間,屆時一旦奶源不夠,奶牛又沒長大,或會出現又一次“奶荒”。

  南方日報記者 趙兵輝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