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5年01月22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新年開局話走勢之一:看外貿需要新思維

  • 發佈時間:2015-01-15 17:11:21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新華網北京1月15日電(記者韓墨 曹筱凡)“中國外貿增速連續三年未‘達標’”,在海關總署公佈最新外貿數據後,海內外不少媒體都將這話作為標題,透出對中國外貿形勢的擔憂。

  2014年的中國進出口總值比前一年增長2.3%,與去年年初制定的7.5%的增長目標相比,確實差距不小。但這是否值得擔心?應該如何看待外貿增速的顯著回落?

  首先,增速放緩並不意外。當初中國制定7.5%的外貿目標,是基於對2014年經濟形勢的判斷,但現在看來,世界經濟復蘇並沒有人們預想得那麼快。美國經濟雖已回暖,但傳導至外貿領域尚需時日;歐洲、日本以及巴西、俄羅斯等新興經濟體各有難處,有的甚至步入衰退。這種局勢下,指望中國外貿表現搶眼並不現實。

  與此同時,先前中國外貿的低價優勢正在消失,勞動力和融資等成本都在上升,不少勞動密集型産業開始向東南亞等地區轉移,而新的出口産業集群還處於形成階段。“青黃不接”之時,出口難免陣痛。

  2014年還出現了油價等大宗商品價格劇烈下滑。對這類商品,中國進口量雖在增長,但按美元計算的進口值卻會相對縮水,加之國內投資消費的需求減弱,進口值增長率也就受到拖累。

  其次,速度不代表全部,要看趨勢、看變化。海關總署新聞發言人鄭躍升説:“中國貿易增速已經從高速增長階段進入到中高速增長的區間。”這與中國經濟新常態的總態勢相吻合。正如我們需要告別“GDP(國內生産總值)崇拜”一樣,對於外貿“新常態”,也要擺脫“速度情結”。速度不是最重要,關鍵要看外貿是否處於良性發展的軌道上。

  法新社、《華爾街日報》等媒體都注意到,中國外貿局勢在去年下半年逐漸轉好,去年12月的出口增幅更是達到9.7%,遠超市場預期。凱投宏觀中國經濟學家朱利安·埃文斯-普裏查德認為:“中國的出口部門依然處於全球表現最好的行列。”

  除了速度,還要看規模、看亮點。經過十幾年高速增長,中國出口已佔全球出口市場份額的約12%,進口則約為10%,進出口總值達4.3萬億美元。如此龐大的基數,只要維持中高速增長,增加量就已非常可觀,足以領先全球。

  細看數字還會發現,去年的中國外貿仍有不少“亮點”:對新興市場的雙邊貿易比重上升,説明貿易夥伴更加多元;一般貿易及服務貿易的比重提升,表明中國不再像過去那樣依賴低端的加工貿易;民營企業進出口值的佔比增加,意味著外貿行業有更多內生力量;機電等高端産品出口增加、高端消費品進口也在增加,也反映出我國經濟提質增效已見成效。這些變化,都不應因速度降低而埋沒。

  再次,觀察外貿,要有更廣闊的視野。中國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目標,就是要將增長模式從先前的出口、投資驅動轉變為內需、創新驅動。統計數字顯示,外貿佔國內生産總值的比重正連年下降。隨著中國經濟轉型升級,中國已不像十幾年前那樣嚴重依靠外貿拉動增長。事實上,自2012年起,外貿增速就一直落後於GDP增速。

  不少受訪專家相信,中國外貿現在需要的不是提速,而是“由大變強”。“中國製造”需要從先前單純的低成本優勢,轉化為資本雄厚、熟練工人充足、物流及基礎設施完善、産業鏈完整、全球化佈局等綜合性優勢。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開始調整自身,主動適應外貿新常態,展現出新的開放氣度。這不僅包括利用新技術、新産品開拓海外市場,向價值鏈高端躍升,還包括在東南亞、非洲、歐洲等地建設生産和研發基地,在全球範圍整合産業鏈。近年來,國內一批有實力的企業,如聯想、華為、三一重工等頻頻出手,通過跨國並購、綠地投資等方式深耕海外,讓資本、項目、品牌和技術“走出去”,不僅帶動國內出口,更成為中國經濟走向成熟的標誌。

  最後,外貿的未來依然充滿陽光。展望2015年,凱投宏觀在分析報告中説,雖然全球經濟依然脆弱,但鋻於中國的許多關鍵市場,比如美國將出現復蘇,“今年中國出口的前景將更光明”。

  更重要的是,中國正在施行的開放型經濟大戰略,將為中國外貿發展與轉型增添持久動力。中國倡導的“一帶一路”戰略,關係44億人口、60多個國家,未來將成為中國與廣大新興國家貿易深化、利益融合、增長聯動的大平臺。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和絲路基金等機制的高效建立,更為各方實質性合作奠定基礎。此外,去年年底中韓、中澳自貿區結束實質性談判,一個包含20多個經濟體的自貿夥伴網路初步形成。未來擺在中國出口企業和跨國公司面前的,是更多、更大的商機。

  與此同時,在上海自貿區先行先試基礎上,中國政府去年12月決定在廣東、天津和福建再設三個自貿區。可以預見,這些自貿區在通關、保險、倉儲、退稅等各個環節積累的先進經驗,日後推廣至全國,必將提升中國整體的貿易便利化水準和營商大壞境。

  關於進口潛力,正如亞洲市場專家托馬斯·哈格所説,到2020年,中國中等收入群體有望達到6億,更多的農民會遷入城市。人們對於養老、保健、教育等高品質産品的需求將與日俱增,外國廠商只會更加忙碌。美國《福布斯》週刊也預言,“中國超級消費者”將以強勁購買力改變全球商業的面貌。

  新的全球化時代,中國外貿兩位數增長“神話”或已落幕,但新一輪對外開放不會止步。中國以新思維應對新常態,構建更加平衡、包容和可持續的開放經濟體系,不僅有利於自身,也會釋放更多紅利,惠及全球的貿易夥伴。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