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8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新年開局話走勢之二:解構通縮隱憂

  • 發佈時間:2015-01-15 17:11:58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新華網北京1月15日電(記者樊宇)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徘徊在“1”時代,工業生産者價格指數(PPI)持續為負,全年通脹低於3.5%的設定目標……最新公佈的數據表明中國通縮苗頭有所上升。有關中國通縮的警報不絕於耳。

  從去年下半年開始,一些專家和機構試圖將通縮與中國經濟掛鉤,擔心中國成為下一個歐洲或日本。但細辨不難發現,關於中國通縮的許多判斷都言過其實。事實上,若應對得當,低通脹將助力中國改革攻堅。

  對於通縮的涵義,國內外經濟學家多從物價、貨幣供應量與經濟增長三個要素來考量。資産價格急跌、經濟大幅滑坡、信貸和貨幣供應量下降往往相伴通縮左右,而目前中國的情況與典型的通縮存在明顯差別——經濟增速雖有下滑但仍在7%以上,資産價格未有大起大落,貨幣信貸平穩增長,貨幣供應量整體充裕。

  中國人民銀行15日公佈的數據顯示,2014年人民幣貸款增加9.78萬億元,創歷史最高水準。央行調查統計司司長盛松成介紹,在剛剛過去的一年裏,中國社會融資規模適度增長,信貸結構持續改善,流動性比較寬裕。

  單從物價因素來看,在中國經濟結構調整的當下,CPI和PPI這兩個統計口徑不完全相同的數據,出現一定背離。CPI儘管增幅放緩但仍處於上升通道,且絕對水準並不低。PPI雖然下降,但僅憑製造業部分價格數據,不足以反映國內市場基本面的全貌。況且在化解製造業産能過剩的過程中,總需求的結構性變化也會傾向於拉低PPI的數值。

  英國《經濟學人》雜誌認為,通縮在不同國家有著不同的表現形式,不可一概而論。對於中國來説,PPI下降不容忽視,但這目前主要源於大宗商品價格走低。中國廠商的購進價格和出廠價格依然完美匹配。也就是説,即使産品銷售價格下降,企業依然“有利可圖”。而且在過去幾年,企業面對經濟增速下降,也在動態調整並最終適應了新的市場環境。

  梢運擔中國目前的低通脹不是衰退性的全面低通脹,而是輸入性與結構調整性低通脹的綜合産物,有著産能過剩和需求偏弱的背景。

  英國經濟分析機構凱投宏觀的分析報告認為,儘管今年原油等大宗商品價格下跌將繼續給物價帶來下行壓力,但中國大部分的企業和居民將從中受益,“有關通縮的擔憂有些過了”。

  不少專家預測,2015年將仍是一個“低物價年”。花旗中國研究部主管沈明高日前指出,新一年中國面臨的通縮壓力有可能因歐洲和日本本幣貶值而加劇,2015年CPI很有可能低於2%,但全面通縮的風險不大。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曾提醒説,在低通脹環境下,防範通縮緊縮螺旋需要前瞻性措施,而在這方面,中國擁有足夠的政策工具。

  低通脹並不完全是壞事。低位CPI為央行調整貨幣政策提供了空間。包括匯豐在內的眾多金融機構預測,今年中國央行將降息和降準並用,可以更靈活地提供流動性。

  桑停剖紫經濟學家布朗夏爾認為,油價下跌為很多國家減少能源補貼,增加能源稅收提供了機會,所節省的資金可以為資源合理配置騰挪出空間,加大教育、醫療、基礎設施等領域的投入。

  事實上,低油價已成為國內深化能源價格改革的觸發點,而且價格改革同時涉及財稅體制等相關領域。隨著國內成品油價格迎來“十二連跌”,成品油消費稅也實現了“三連跳”。低通脹為中國深化改革提供了有利的時間窗口。

  本屆政府上任伊始就推出了成品油定價機制改革,表明要發揮市場機製作用的決心。油價成本下降為推進能源領域市場化改革、理順相關價格體系提供了相對寬鬆的環境。相信未來隨著成品油定價機制進一步完善,中國能源價格有望更好地跟上國際市場節奏。

  不少專家相信,隨著中國從舊常態向新常態演進的思路逐步明朗化,加上今年全面改革的大力推進,眼下的通縮壓力最終將轉化為調結構、穩增長的動力。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