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0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馬鈴薯與人類的故事

  • 發佈時間:2015-01-14 08:32:37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馬鈴薯,起源於南美洲的安第斯山地,而它的人工栽培歷史可追溯至西元前數千年的秘魯,秘魯目前有大約300多種不同的馬鈴薯品種。西班牙殖民者將馬鈴薯帶到了歐洲,一開始馬鈴薯因長相醜陋,食用方法不當被人們誤以為有毒,法國人帕蒙蒂埃發現了馬鈴薯的美味和長處,並加以推廣,可以説他是馬鈴薯在歐洲的伯樂。

  1574年,西班牙侵略荷蘭海濱城市萊頓,荷蘭人在突圍成功後,把西班牙人留下的馬鈴薯、胡蘿蔔和洋蔥煮熟,竟然美味無比,這道“亂燉”成為了荷蘭的“國菜”。愛爾蘭人對馬鈴薯的依賴最深,1845年“馬鈴薯晚疫病”爆發,引發了愛爾蘭大饑荒,近百萬人餓死,150萬人逃亡美洲。至今,愛爾蘭裔佔美國總人口的10%以上。

  讓馬鈴薯走向世界的,是美國人。1951年瑪麗蓮夢露穿上愛達荷馬鈴薯麻袋製成的超短裙,是史上最性感的馬鈴薯代言人,愛達荷州的馬鈴薯産量為全美之冠,是美國的“馬鈴薯州”。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美國的快餐連鎖店逐漸興起,“薯條”與“矽谷”、“好萊塢”成為了美國文化軟實力的標誌,不斷向世界輸出。有趣的是,英文片語CouchPotato(沙發馬鈴薯),指整天蜷在沙發上吃零食看電視,意為極其懶惰的人。這引起了英國農民的不滿,2005年,英國馬鈴薯協會的農民為抗議而遊行,要求將這個詞從牛津字典中剔除,因為這損害了馬鈴薯的形象。

  中國也有主食馬鈴薯的歷史。在50年代,為節約糧食,食品廠在100斤麵粉中摻進40斤馬鈴薯,做出的麵包品質和原來一樣,而且個大,味甜。雖然馬鈴薯是中國家庭的常客,但卻是不折不扣的“屌絲”,高大上的舞臺從來沒有它的身影,而隨著馬鈴薯主糧化的推進,馬鈴薯這一美食,將迎來它的春天。已經有餐飲行業人士研製出“馬鈴薯宴”,即一桌都以馬鈴薯為原材料,主食包括包子、餃子、饅頭、麵條、糕點、馬鈴薯餅等,配菜有大家熟悉的酸辣馬鈴薯絲、馬鈴薯牛腩、幹鍋馬鈴薯片、紅燒馬鈴薯等,美味又營養。以馬鈴薯為主題的餐廳也在醞釀之中,因為馬鈴薯老少咸宜,而且食品安全方面的負面消息幾乎沒有,他們的定位是都市工作生活的白領階層,注重膳食平衡和食品安全。看看馬鈴薯與人類的歷史,還真是卑微到塵埃中,然後開出一朵花來了。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